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的繁荣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产教合作开发课程是加快课程繁荣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所展开的改革举措,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推动课程创新、繁荣产教融合课程。  相似文献   

2.
“专创融合”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必然路径和关键举措。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协同性差、系统性不足、融合难等问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改造设计了具有创新创业特性的“课程载体”,并以此为桥梁,推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植入于专业教育课程中,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把不同类型的“专创融合”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校园“三全育人”生态圈,确保“专创融合”课程顺利实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在我国教学中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也朝着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如何使现有的风景园林毕业设计课程能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统计,从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专业需求、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新文化思想融合等方面展开调查,探析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经济学专业“金课”建设路径。研究表明,高校应按照新文科理念和要求推动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的全新课程体系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本研究为深化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提高经济学专业“金课”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构建类型教育特征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技术手段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就业能力培养不能适应职业教育需求、教学队伍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中高本衔接等问题。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重推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强化课程就业能力培养定位、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增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构建完善的中高本课程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需要建立权威高效军民融合领导决策机构,改革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法律体系等制度保障;以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以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共通互享,加快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举措,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国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发展可谓如火如荼。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也在致力于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实现融合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双创教育基础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高职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找出两者之间实现融合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需要建立权威高效军民融合领导决策机构,改革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法律体系等制度保障;以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以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共通互享,加快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举措,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公安工作"四项建设"是深化公安改革,推进公安内部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宁夏警官职业学院作为新入列的公安院校,加强公安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对接公安工作"四项建设",关系到学院的整体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结合精品课程《单片机应用》的建设,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