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到信托关系调整的金融产品领域,至今一直遵循着不成文的"刚性兑付"规则,而该规则既不符合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规律,也缺乏法律依据。刚性兑付规则存在的原因,在于该规则所涉及各方都因该规则获得了各自的"收益",但风险也正是隐藏于所谓的收益之中。若要打破刚性兑付并避免发生大面积金融机构兑付危机,法律监管在寻求刚性兑付规则所积累风险的缓释路径方面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刚性兑付”的信托业潜规则促进了信托业的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兑付风险事件陆续出现,“刚性兑付”日渐成为信托业发展的桎梏。尽管拥有诸多打破“刚性兑付”的理由,但受各方利益既得者打破动力不足的影响,行动十分迟缓。在压力与动力并存之下,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报告》称,困扰信托业多年的“刚性兑付”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负面作用。但根据68家信托公司发布的2013年年报,对兜底问题仅陕国投一家信托公司做出了相关表述。信托公司的刚性兑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利于金融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信托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手段和潜在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以期对逐步打破“刚性兑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翁晟 《金融博览》2013,(14):54-55
最近信托业的兑付风险事件频频曝光,成为了不少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而实际情况是并未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托业现阶段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但同时2014年是信托兑付的高峰期,信托行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刚性兑付风险。市场应如何预防或解决刚性兑付的问题,全面净值管理能力的提升、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投资者教育、监管者的引导等是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所购买的信托产品到期以后,信托公司承诺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大多数信托投资者都被刚性兑付所吸引进而投资,刚性兑付俨然成了信托产品的"护身符". 但凡投资必有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信托行业抛开刚性兑付,很多投资者都不敢买信托产品.因为信托产品不像股票、基金一样能顺利转让,流动性较差,投资的门槛也相对较高.一旦刚性兑付的防线被突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将会对信托行业产生致命打击. 其实并未有哪一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必须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行业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自2007年以来,信托业以近万亿的年总资产增长规模赢得了整个金融业的瞩目,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风险。2012年数家国内大型信托公司相继出现信托项目不能如期兑付的危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信托项目的兑付危机意识和防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信托虽然整体风险可控,但随着兑付高峰期的到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信托公司自身发展不合理、监管措施具有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兑付风险严峻。防范和控制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风险,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资质,提升信托公司的监管与防范意识,积极研发多元化产品,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  相似文献   

9.
“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发生兑付危机时,“刚性兑付”成为本案焦点问题,金融界主流观点是主张打破“刚性兑付”,让“买者自负”投资风险。这一观点是否具备法理依据?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刚性兑付”现象,对于不真正的“刚性兑付”应加以明示,对于真正的“刚性兑付”自然不存在打破问题。在中诚信托兑付案中,中诚信托公司的兑付行为因其未尽受托人信义务须承担法定赔偿责任而产生,是真正的“刚性兑付”,不应打破。  相似文献   

10.
1982~1988年,财政部曾以收款单形式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发行过大量国债,至1997年已全部到期,但至今仍有一定数额的国债尚未兑付。为了维护国债信誉、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1999年财政部、人民银行对此进行了全面清理,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接收国债收款单存根联,并负责日后的兑付工作,随着兑付工作的接管,兑付风险如影随形,其防范工作也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笔者仅从兑付主体的视角分析国债兑付资金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在野蛮生长了一年多后,基金子公司资管项目近期爆发了多起延迟兑付的事件。一度被与信托产品相提并论的基金子公司资管项目到底有哪些潜在风险?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年是理财市场风险频发的一年。先是保持金身不败的信托遭遇诸多风险事件困扰,中诚信托金至诚开2期到期无法兑付被迫延期15个月,打破了信托刚性兑付的神话,而诸多民间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无论是有限合伙基金还是P2P理财,无法兑付等事件屡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市场正在进入拐点。一方面,是投资资产端的优质资产的稀缺造成的"资产荒";另一端,则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的类固收产品的刚性兑付正濒临"险境",刚性兑付迟早面临被打破的风险。随着整体经济下行,信托行业的风险隐患也在加大。而对于刚性兑付,只有在系统性风险暴发后才会有公司去打破,转型和创新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刚性兑付"对于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推介、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打破"刚性兑付"后的客户维护以及业务拓展成为信托公司财富中心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客观评价打破"刚性兑付"后的信托计划兑付风险,深度认识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的比较优势。是妥善解决打破"刚性兑付"背景下,信托计划推介以及客户维护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刚性兑付”对于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推介、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打破“刚性兑付”后的客户维护以及业务拓展成为信托公司财富中心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客观评价打破“刚性兑付”后的信托计划兑付风险,深度认识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的比较优势。是妥善解决打破“刚性兑付”背景下,信托计划推介以及客户维护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银行家》2014,(9)
正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持续高速发展,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和信托业资产规模均突破十万亿,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业已位居世界第三。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风险事件,但是经各方博弈后最终几乎全都如期兑付,金融市场呈现出"零违约"特征。相较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件的正常发生,国内金融市场这种"零违约"特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用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的"刚性兑付"现象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在央行票据兑付的实践中.为了达到兑付标准,拿到票据兑付的“真金白银”.在部分农信社中.一些变通的.甚至违规违法的做法开始浮现出来。这不仅与农信社改革的初衷大相径庭.令改革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埋下了新的风险隐患.可能将信用社的发展推进“风险集聚——政策化解和改革——风险再次集聚”的怪圈。一些错误做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防范和改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陈予燕 《理财》2014,(11):89-90
市场评论人士和监管层都力推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然而,事实上,刚性兑付仍然在信托业内被实行着,信托业内人士对其态度暧昧。刚性兑付何时被打破仍是未知数。  相似文献   

18.
陈予燕 《理财》2014,(2):86-87
2013年年底,由吉林信托管理的近10亿元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引发人们对信托业兑付风险的担忧,信托业兑付危机袭来的舆论声浪骤起.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第19条明确规定了将哪几种情形视为“刚性兑付”及对存在刚性兑付情形的机构如何进行处置。从合同法和信托法的角度来说,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信托业刚性兑付存在“一刀切”的法律漏洞,而以强监管迅速解决信托刚性兑付多年遗留的问题绝非易事,亦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危机。资管新规对信托业刚性兑付带来了深层次影响,实践中应针对刚性兑付的不同情形限制性打破刚性兑付,由政府居中充当刚性兑付准入许可人的角色,合理引导信托资金朝资金需求方流动;完善受托人责任承担机制;健全信托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刚性兑付潜规则的存在推动了影子银行的迅速扩张,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隐患.这一规则的形成,是有限理性的市场主体之间长期动态博弈的一种均衡选择,破解刚性兑付需要打破现行的博弈均衡.本文建立了影子银行之间、影子银行与政府之间、影子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三组两群体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以及均衡策略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从建立责任清单、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行为监管、培育信托文化等方面提出破解刚性兑付局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