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关于开发性金融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金融更应该承担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与进程的特殊尊要。因紫,促使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无论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金融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发性金融主体的确立,以及各开发性金融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等,是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增长,而且还包括金融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细化和金融结构优化。1978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边际效率下降,金融增长出现超常规膨胀态势,总体表现为增长有余,分化不足。金融分化对中国转轨经济具有特殊意味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增长逐步由金融增长支持型向金融分化推动型过渡。  相似文献   

3.
当前金融工作中急需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金融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现在,我国正处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为使这个时期的中央银行工作,能够高瞻远瞩,更加自觉、主动、连贯地进行,必须提高理论水平。现在,我们对金融改革和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还没有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来整体、系统地规划、引导和管理,并形成金融产业制度。随着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的逐步改制,研究探索和建立金融产业制度已是当务之急。金融产业制度是一个中观管理制度体系。金融产业制度的形成主体是政府、金融产业协会和社会,其中政府是金融产业制度形成的主体。金融产业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金融产业的管理制度、金融产业的法规制度、金融产业的信用制度、金融产业的文化制度和金融产业的协调制度五大类。  相似文献   

5.
金融能力对保障家庭财务安全及增进其金融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关注金融素养,而金融能力是在金融素养基础上的理论拓展。金融能力强调从知识向行为的转化过程,并将外部金融环境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极大地推进了居民金融行为与金融福祉的相关研究。已有研究围绕金融能力的概念模型、测度框架、影响因素,以及金融能力与家庭福利等问题展开。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金融能力的研究成果,厘清从金融素养到金融能力的理论拓展逻辑,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国内研究现状提出金融能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有助于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本文选取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赋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对不同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赋能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其中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多种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加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企业与金融体系关联程度来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金融科技赋能助力金融体系脱虚向实的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运用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改善金融供求结构不平衡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8年开始的大城市战略导致了县级以下区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真空,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结构,开启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闸门,对与我国新世纪金融制度改革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2006,(18):50-60
回顾600期《中国金融》杂志,从1950年创刊时肩负“密切配合国家金融工作,正确地解释国家金融政策”的使命,到1979年重新复刊时“传达贯彻党的经济工作,重点是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经验”的主要任务,再到当前全面向现代财经金融媒体转型中“坚持刊物权威导向和政策立刊”的定位,56年来,《中国金融》杂志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金融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国家金融政策,刊登了各个时期金融系统领导同志的大量署名文章。再读这些在当时对宣讲和解读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权威性文章,用心追寻其间一些规律性的线索,我们或可重新梳理起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金融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考察目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金融结构观点、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金融体系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本功能出发,认为金融体系结构的内涵不应局限于一国企业外源融资中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所处的相对地位,更为主要的是应包括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事前选择依据、事中监管效果和事后解决激励问题的有效性。为此,文章提出了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的框架,内容包括不同金融结构下各国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特征、信息的获得与处理、风险分担与管理、企业治理结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不同金融结构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认为,品牌指的是服装、电器等特有名称。对金融品牌这个概念还感到陌生。其实,金融品牌就是金融机构所能向社会共众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2.
《金融知识国民读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门面向普通百姓全面介绍金融知识的、权威的普及性出版物。它的出版发行,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向该书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组织编写该书的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3.
郭萍 《金融与市场》2023,(11):34-41
普惠及绿色金融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关键方向,在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各自深入开展的同时,中央强调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还要“融合发展”。本文从理论角度梳理县域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相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山西省90个县(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县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增长缓慢,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单独推动具有局限性,绿色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引导长尾群体和优势群体平衡发展。最后,从融合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县域绿色普惠金融市场、探索建立绿色普惠金融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南金融》2007,(3):43-43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老百姓必须具备必要的金融知识,才能理解、把握金融政策,也只有这样,各项政策的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向普通大众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向普通大众介绍金融理论与实务,必须以老百姓乐与接受的形式出现,才能真正起到普及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一本好的普及性金融读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2006,(18):43-43
经历风风雨雨,《中国金融》杂志迎来了发刊600期的特殊日子。衷心地向《中国金融》杂志致以热烈祝贺! 《中国金融》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金融专业期刊。五十多年来.它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努力反映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方针,坚持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各个时期的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以较强的政策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在金融界、出版界、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和良好的声誉.为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为推动先进金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07,(B11):95-101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都更加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其中,操作风险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刑荒的潜在的威胁。中国的银行业,还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新金融》2008,(11):63
《新金融》是由交通银行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刊物,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金融,面向经济,注重对宏观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分析,着力于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力求以广阔的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服务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事业的发展。本刊发表的文章曾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在政府决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党委向关心和支持青海省金融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的辖区金融系统全体员工及家属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资本流动与融合中加快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小琼 《中国金融》2006,(16):16-16
金融资本的流动与融合,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是金融合作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实现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助推区域金融资本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必须以前瞻的眼光、开放的战略和有效的举措,实现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李江涛 《上海财税》2001,(10):34-35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国内金融市场将逐步向国外开放,更多的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市场。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历史包袱沉重,金融技术基础薄弱,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对入世,国内金融行为显得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