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下,自媒体应运而生,继2010年政务微博元年后,2012年政务微信也悄然出现。政府信息公开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快速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进一步强调:政府建设,要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本文主要探讨自2008年安徽省开通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后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在普及公共服务中所面临的限制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借助互联网以外的信息通讯技术,探索电子政务的其他实现途径,发展移动政务、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和公共信息亭等模式,构建多平台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以促使电子政务服务真正惠及全民.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全球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响应"十三五"发展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政务自身发展的不二途径.全力建立新型政务模式从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本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深入挖掘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职能的相关性,客观地总结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发达国家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发展案例作为范本,总结了先进政务模式的适用特点,并从中归纳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汲取的经验,从而提出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新提出的概念,是政府治理模式的巨大变革,是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力量,依托大数据,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为此我们以电子政务发展突出的四川省为例,四川位于西南地区,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传统落后地区,但在此次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大潮中,表现特别抢眼,本文从推动供给侧改革、 提供公共服务、 发展智慧城市等角度出发,探讨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做法,对于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作用意义,同时分析给出四川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府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是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促进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了政府办公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系统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讨论了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之路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政务是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网络化,促进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是我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和现状,对目前政务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一些理性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发展与推进我国电子政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国也于2005年正式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使信息技术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在我国各地区政府中的建设基本完毕,在其加强我国各地方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将政务外网平台与IDC有效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适合我国各地方政府办公需要的数据中心机房(GDC)。GDC的出现与应用使地方政府内网电子政务平台与外部网络数据交换、共享时,更加快捷、高效以及安全性受到保障。文章就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现状,以及在建设中使用的方法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微博及政务微博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官民互动、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新的、及时、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但目前政务微博在信息公开和与民众进行沟通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回应不及时,语言生硬、有时还会发生误解等。政府应该重视政务微博,正确使用政务微博,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的积极作用,使政务微博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安应 《秘书》2012,(8):40-41
政务微博是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根据新华网北京2012年2月8日电,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在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已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倍多。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共32358个,认证的党政干部微博客共18203个。2011年堪称中国"政务微博客元年",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已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周敏  李刚 《东方企业文化》2012,(16):237-238
电子政务建设搭起了公民与政府间、政府不同部门间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功不可没。电子政务应用已经覆盖全社会,"网络政府"、"智慧政府"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国对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要求政府网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办好政府网站,有利于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与基于"服务链"式的政府流程再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电子政务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以往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阐述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特点和缺陷,以及电子政务环境对政府行为方式的改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链”的政府流程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政务标准化     
在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中,除了应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外,应格外重视对政务工作的量化研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绝大部分政府管理工作项目和环节进行标准化建设,制定政务流程和环节的地方和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政务公开,阳光政府建设是现代政府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政务公开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支出的公开。本文从分析政府的类型出发,阐述了我国政府行政支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给世界各国政府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构建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入手,阐述电子政务的涵义及模式,指出电子政务对政务管理方式创新的作用,最后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宇波 《活力》2004,(11):164-164
一、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政府机构作为国家的职能机关,其信息系统安全是跟国家安全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随着国内电子政务的澎湃发展,政府上网掀起高潮。政务公开、资源共享等是政府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信息安全的问题。考虑到网络本身所固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无组织性,政府网络在增加应用自由度的同时,政府网络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电子政务一词是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电子政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现今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以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和正确。电子政务可使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沟通。电子政务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它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同时,电子政务将支持政府部门完成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等项工作,并支持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宏观管理,更好地完成各项政府职能。我国的电子政务已进入起步阶段,并取得…  相似文献   

18.
《审计月刊》2005,(1):63-63
2004年,应城市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成高效实用的“三条网络”:局域网、审计专网和互联网,形成审计信息快速通道和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的自动化,并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与本级政府重点部门、重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互联。二是挖掘审计法规数据库等审计数据库群。三是深化计算机审计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国土资源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要求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外网上承载着丰富的政务数据,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务数据的安全保障方面,关于政务数据安全防护、政务数据安全评估、测评和检查等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威胁问题,分别从云平台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终端安全分析入手,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技术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