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1-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和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高,极大地阻碍了其经济增长,且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阻碍作用比长三角地区大;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与长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没有发挥与之相当的带动作用.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和追赶发达地区,东北地区首先应该降低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效率;最后应该激发高技术产业潜力,构造以其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林慧 《经济论坛》2009,(12):67-69
通过按时间发展对福建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进行的分析,发现了福建产业结构变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总体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二产业明显具有重化特点,同时,在高附加值领域的通信等行业具有极大潜力。对经济效率的分析,本文选取了产出效率,资源代价、对外贸易水平和科技进步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产业结构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转型升级国家战略的正式提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伴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皖江城市带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战略地位也日益显现.为了研究在转型升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情况,本文结合转型升级的特点,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和成果分配、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代价五个维度优化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法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四个省份2006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做综合评价,以期测度长三角地区在转型升级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效果,从而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长三角地区目前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状况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借助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了解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该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全国作为比较基准,实证研究了1979—2004年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教育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这两类人力资本投资,对上海、江苏、浙江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的推动作用大多显著为正,尤其上海经济增长体现出强烈的教育推动特征.江苏经济增长体现显著人力资本推动特征。虽然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有高低之分,而且投资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格局相比较,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性质并不属于纯粹的粗放型经济。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周晓菲 《时代经贸》2010,(18):156-157
为推动毖三危各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间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本文将以产业转移为视角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长三角各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间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本文将以产业转移为视角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也就是要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要产业结构的高效益化。一、产业结构高级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就是要从单纯的依靠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转变到以资源投入量适度增加和提高资源效率并重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产业结构的高…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1996—2016年全国和省际数据为样本,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了采用Tobit模型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和环境管制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人力资本和非国有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全国作为比较基准,实证研究了1979-2004年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教育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这两类人力资本投资,对上海、江苏、浙江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的推动作用大多显著为正,尤其上海经济增长体现出强烈的教育推动特征,江苏经济增长体现显著人力资本推动特征。虽然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有高低之分,而且投资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格局相比较,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性质并不属于纯粹的粗放型经济。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则依赖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运用1997—2019年的经济数据,构建区域分工与专业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分工的深化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且四大区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轨迹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持续增长的国家经济与日益分化的区域经济相互叠加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时空属性。而在整个国家区域分工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的多样化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下降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成因。结合东北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体系的演进特征,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动态演变过程出发,揭示东北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下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扩大市场规模为抓手,从市场瞄准、市场邻近、市场优势和市场对接四个方面,制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具体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化,本文在构建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基础上,从效率视角对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考察期内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平均效率不容乐观,仍有17.8%的提升空间;效率较低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但效率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为东部省份,个别西部省份在一些年份均处于生产前沿;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环境治理强度及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行能源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因素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同时,减排约束指标不能实行"一刀切"。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基于湖北经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增长和效率变化的结果。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总量、各产业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和资本就业吸纳能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对就业产生影响。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增加就业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投资效率在1990-2000年期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效率逐渐得到了提高,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从粗放型增长型往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之中。该文据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鉴偏离-份额分析法分解产业结构增长的原理,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给误差项附加结构性约束后,分析全国整体经济冲击、全国产业发展冲击、地区整体经济冲击以及地区产业经济本身的冲击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受地区本身产业的影响最多,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也出现独特的增长特征。各少数民族地区需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增长特点制定产业政策以提高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马芝蕾,宋文昌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缘由与实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迫切要求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北京和全国的情形,本文分析了导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的若干因素。结合对现有文献中有关结构效应的争论的分析,本文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得出了一般性结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有关,也和资源在产业之间的转移方向有关。当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大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导致了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效应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转移往往发生于三大产业之间,较少发生于三大产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三大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三大产业各自的产出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128个县级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大城市地理距离、行政边界、产业结构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经济增长负面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不足,区内城市间发展差距大。最后,从破除行政区经济束缚、强化中心城市辐射溢出效应、科学界定各级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困扰,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入的增加,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缓慢,经济比例关系没有理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等。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的转化,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增长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