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三口之家,家里穷得一无所有,儿子瘦得皮包骨,爸爸妈妈只好带着孩子在街口乞讨。可过去了一整天都毫无所得,小男孩饿得快晕倒了。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用比祈祷更虔诚的心央求上帝  相似文献   

2.
在中东沙漠地区,骆驼是居民最大最实用的财富。传说中东有一个富翁有十二匹骆驼,曾经立下遗嘱按如下比例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二分之一,二儿子继承四分之一,三儿子继承六分之一,不巧的是他临去世前死了一匹,只剩下十一匹无法分配。三兄弟争执不下,只好诉诸法官。睿智的法官听说诉因后,很大方地把自己家里一匹骆驼放进去参与分配,并说“不过你们要按照真主的意愿把那匹骆驼还给我”。结果三兄弟顺利地继承了其父亲遗嘱所规定比例的骆驼,并且把那匹骆驼还给了法官。  相似文献   

3.
分钱     
毛老汉75岁生日这天,他打电话把四个儿子叫了回来。吃了生日饭,毛老汉从屋里抱出厚厚一摞钱来,往桌子上一放,说“:你们想不到吧,这些年我勤扒苦做,竟然也攒下了16万块钱。人老了,这钱也用不着了,这些日子一直寻思着把钱分给你们……你们说说看,钱怎么分?”毛老汉的四个儿子做梦  相似文献   

4.
另一种财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人,他有三个儿子。穷人经常对孩子们说:“咱们家既没有畜群,又没有黄金,也没有其它任何财富。我的孩子们,你们要准备另一种财富:尽量了解更多的事物,理解更多的事物,理解更多的东西,凡事要细心观察。让机灵的头脑来代替畜群,让明哲的智慧来代替黄金。拥有  相似文献   

5.
亓昕 《新智慧》2005,(7):21-21
上帝听说世间,人人都索尚成功,心中窃喜,决定去探听虚实。他召集若干凡人,问道:“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见上帝时,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接近于倒闭,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快乐。”上帝听罢,给他打了50分。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 分。  相似文献   

7.
一把钥匙     
"经理,我的钥匙又落在家里了,请你们帮忙开一下门。"住在小高层十一楼的业主赵大爷急匆匆地找来。赵大爷是个退休工人,独居,儿子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大爷,我们不会开锁,怎么帮您拿钥匙?"  相似文献   

8.
品德兴业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便到上帝那儿乞求。上帝一时心热,便给了他一篮子品德。青年人苦恼地说:上帝呀,我要的是事业,你怎么给我品德呢?是不是给错了!上帝说:没有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因为品德能成就你的事业。那个青年人不解地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9.
近代宗教批判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上帝的自然化。上帝的理性化和上帝的人本化三个阶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他,马克思对宗教采取了人本化的理解,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的根源在于人的现实世界的苦难。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世俗基础.他认为人的彻底解放和作为人的异化表现的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运动过程,作为非理性的异化的宗教只有在理性科学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而合理的条件下。才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覃大娘家住在贵港石油覃塘加油站旁边,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儿子和媳妇在外面打工,自老伴过世后,就只剩她一个人过日子。刘大娘种了一亩地花生和一亩地的水稻,生活上自给自足,但一个人干农活比较吃力。  相似文献   

11.
简论近代自然秩序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们确信,自然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是统一有序的,自然秩序是可以认识,自然秩序根源于上帝,因而是值 识的,这些信念构成了有具体内涵和和社会根的近代自然秩序观,为近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根基,为对自然进行经验科学研究准备了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个故事说:“三个铁匠为自己的事业向上帝乞求。上帝被诚意打动,让他们在一个城市各自开铺。其中一个铁匠为了让铺子更能赚钱,每天请守城的仙子吃饭。仙子将5个城区的两个的生意交给他做。另外一个铁匠感觉自己很吃亏,也开始请仙子吃饭甚至送礼物,仙子就将另外两个城区的生意交给他作。只有一个铁匠没有那样做,只占一个城区,但默默地单位关系成本将使企业单位利润下降。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企业不应当以关系为依托,而是应当增长企业家式的意识。企业家式的意识具有3个特征:创新、承担风险和超前行动。为什么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及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上帝为了解人世间的真情,特意派了一个天使来到人间。天使察访了很多地方的人,最后选中了一个小镇的居民——蒙埃顿。  相似文献   

14.
正"谁说上帝只有一个,在我的心中就有三个上帝",曹和平这句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道出了欧亚集团的核心理念。员工、供应商、消费者三者的良性发展,才会带动企业的发展,诚信是品牌的根本。欧亚集团把经营触角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一夜之间"成为商业繁华地段。这是欧亚集团给人们的一致印象。这背后是欧亚给消费者、供应商的巨大吸引力。而吸引力的形成在董事长曹和平看来,是因为企业的商誉,"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存于心,而隐于眼,但带来的结果则是刚性的。"  相似文献   

15.
金窖     
黄老海带儿子去挖薯窖,黄老海的儿子叫黄小江。 黄小江掮把短锄,吭哧吭哧地跟在他后面。黄小江有点弱智,30岁的人了,数数也只能数到30,恰好是一岁一个数。黄老海常常叹气,他这么一个精明的人,怎么就生了个这样的儿子呢?  相似文献   

16.
同样是伸直手臂,有人饿死,有人撑死。老师在白板上画一个黑点,有人看见的是黑点,有人看见的是白板。把乞丐当乞丐,乞丐还是乞丐;把乞丐不当乞丐,乞丐成了商人。上帝要帮助一个失去一条腿的人,这人不要另一条腿,只要上帝教会他一条腿如何生活。——走进“成功读本”,领略奇妙人生。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其人生道路上抑或在其作品中,对上帝不辍的寻找是威廉斯一贯的主题。在探寻上帝的路上,威廉斯经历了对上帝的热切期盼到深切失望的痛苦历程。威廉斯历尽艰辛所发现的上帝要么沉默冷漠,要么暴虐乖张。对上帝的失望是威廉斯同性恋和暴力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对上帝的认识过程中,沉默的上帝形象的发现导致其同性恋情结的形成,而暴虐的上帝形象的发现则导致其暴力情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在其人生道路上抑或在其作品中,对上帝不辍的寻找是威廉斯一贯的主题。在探寻上帝的路上,威廉斯经历了对上帝的热切期盼到深切失望的痛苦历程。威廉斯历尽艰辛所发现的上帝要么沉默冷漠,要么暴虐乖张。对上帝的失望是威廉斯同性恋和暴力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对上帝的认识过程中,沉默的上帝形象的发现导致其同性恋情结的形成,而暴虐的上帝形象的发现则导致其暴力情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韦伯认为加尔文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改革家,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的思想,主张预定称义。韦伯认为预定称义,强调称义是上帝预前决定的,与其他无关,所以使每一个加尔文宗信徒,独自面对上帝,形成了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否定宗教仪式等神秘主义宗教因素,培养了加尔文宗信徒理性主义的生活态度;荣耀上帝的人生目的的倡导,也为世俗职业活动创造了神圣性。在加尔文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教,则提出了更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关于财富、劳动、职业的经济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作家或诗人在自觉不自觉地思考着一个关于人最基本的问题:人存在的本体依据。分析的结果有三:一是欲望-背叛神性的魔鬼与天使。二是上帝-生命的伊甸园之门与心灵的耶路撒冷。三是死亡-人存在的本体依据的永恒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