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宁夏为个案,分析了邮政储蓄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并在揭示抑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因素的同时,探讨了邮政储蓄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2007,(10):69-70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对此,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湖北省邮政储蓄机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2006年3月底开始实施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试点运行已有一段时间,目前开办情况怎样,还存在那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湖北省的试点单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郭光惠 《时代金融》2008,(3):103-105
<正>为更好地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的支农力度,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对辖内邮政储蓄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资金紧张,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为研究探索当前邮政储蓄资金加速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措施,增加对农村资金投入的有效途径,缓解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资金紧张状况,我们以永吉县邮政储蓄为例进行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来看,离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让某些金融机构业务回归农村或发挥更大的作用,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改变信用社独立支撑资金需求的局面,涉及方方面面的体制与经营机制,不是很快可以解决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向这个目标努力,进行有利于资金流向农村、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的改革,另外一方面也应该把思路放宽,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支持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扩大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长久的基础,为那些非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提供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存在的问题1.额度偏低,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由于其他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大量吸收存款,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分流,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需求缺口增大,而“十一五”期间,受国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影响,农村资金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支农再贷款已满足不  相似文献   

7.
《银行家》2014,(7)
正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反差及产生原因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存在反差。一方面,农村经济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其发展又受制于金融支持不足。农民建房和发展新产业贷款难、取得资金难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表明农村经济发展受制于金融支持的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中又蕴含着巨大的金融供给潜力,却不能为农村提供更有效的资金供给。江西全省存款刚突破两万亿元,其中40%左右即8000多亿元来自于县以下,但真正用到农村的贷款,只有4000亿元左右。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外流到  相似文献   

8.
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作为疏导邮储资金服务农村,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对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不足具有较大的作用.鹰潭市邮政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办,使农村资金回流渠道拓宽的功能初步显现.目前,作为邮储资金反哺"三农"而设计的业务,其效应的发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显得较弱,尽快发挥邮储资金反哺"三农"机制的最大效应,增加对农村的有效信贷投入,是邮储银行当前主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邮政储蓄机构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以来,该项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邮政储蓄资金的使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给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前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承德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陆宗祥 《新疆金融》2006,(10):55-55
一、金融业对农业支持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金融服务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7月29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就曾表示,“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农村虽然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它商业性金融机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而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可能带来金融风险,最终导致金融业对农业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融资难、贷款难。农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没有渠道,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购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更是融资无门。农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事关改革成败,而且也关系着经济社会的稳定。金融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就成为我们金融工作者研究的萤要课题。目前,困扰“三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村资金缺乏,资金倒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资金现状,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银行体制的运行,抽走了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实际上,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都在探索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机制和办法,包括邮政储蓄机构以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以协议存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邮政储蓄机构从2007年开始自主运用资金,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到2008年10月小额信用担保贷款业务全面推开,多年来因"只存不贷"而遭遇农村资金"抽血机"质疑的邮政储蓄,其"输血机"的作用日益显现。邮政储蓄资金如何回流农村支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宁城县为例,就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06年邮政储蓄机构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以来,该项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邮政储蓄资金的使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发放情况,并进一步寻求拓展邮储资金使用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吉林省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相继挂牌营业,标志着县级邮政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必将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邮政储蓄资金和网络优势,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自我发展。但据笔者对抚松县邮储银行调查发现,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太适应业务转轨和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高廷民 《中国金融》2006,(20):73-73
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8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山东等十个省份为第二批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该项业务试点的开展,是中国邮政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以来首次推出资产类业务,标志着邮政储蓄持续2o余年“只存不贷”的历史走向终结。这对于拓宽邮政储蓄业务范围,增强邮政储蓄事业活力,加快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接轨步伐,实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减缓农村资金外流压力,在农村信贷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服务质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试点工作覆盖率低,宣传工作力度小,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加之该业务品种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扰如“蜻蜓点水”,其积极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从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资金供求严重失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桎梏,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农村资金需求的现实进行了考量,对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作了审视,进而提出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资金支持,而目前金融对农村经济建设支持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和供应现状及对农村建设金融支持乏力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