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授信管理:从静态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贷款进行授信是农行信贷新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授信管理的实质是:对AA级及以上的企业.将其贷款后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内.以控制银行增量贷款风险对A级及以下的企业.控制(或压缩)其现有贷款规模.以控制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授信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了信贷决策行  相似文献   

2.
银行授信,是银行向法人或自然人提供贷款、担保、押汇、开立信用证或办理贴现的行为。在授信过程中,银行是自担风险的中间人,它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后,通过授信投放到各行业、企业和个人,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初看起来,  相似文献   

3.
近期,我们对辖内商业银行贷款或授信金额在1亿元(含)以上的大额信贷授信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银行对企业的大额贷款授信存在盲目争夺客户、风险高度集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银行就开始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本文对我国当前银行授信工作开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一、授信的定义和作用(一)授信的定义。统一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客户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加以集中统一控制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款、贸易融资(如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贴现、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表内外信用发放形式的本外币统一综合授信。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是指银行在对单一法…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特点1、商业银行对企业集团集中授信、过度授信问题较为突出,银行经营风险较为集中。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从多家商业银行获取贷款,有的甚至多达十多家;获取的信贷资金多达企业注册资本的5至6倍。此类对企业集团多头授信、超额授信现象,往往导致授信总额超过集团整体承债能力,使银行授信业务风险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6.
防范与化解大额客户授信风险是当前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但近年来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营销中,大额客户贷款授信与投放“扎堆”、“垒大户”现象普遍,贷款授信过度集中引发的信贷资金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本文从企业客户方面、银行授信管理及社会信用三个方面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大额授信风险的形成原因,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广泛开展大额客户授信风险调查分析;做好风险排查工作,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积极推广银团贷款,强化大额客户授信统一管理;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等防范授信风险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论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信是银行向法人或自然人提供贷款、担保、押汇、开立信用证或办理贴现的行为,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中,因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无法按期收回本息,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作授信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风险,即由于银行的客户情况、国家政策,经营环境等效上部因素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授信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它不仅会给银行自身造成损失,而且也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索并建立包括统一授信、审贷分离、授权管理、资产保全、监督制约等为内容的,形成授信决策、授信运作、授信管理、授信制约等一套较完备的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一、供应链融资中的贷款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对已发放贷款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借款企业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以便能够到期还本付息,避免银行出现坏账。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银行对授信企业贷款的回收主要依靠授信企业经营状况产生的综合现金流以及担保品变现产生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的贷后管理,银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在对中小企业的...  相似文献   

9.
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正在取代流动资金贷款等一些传统产品而迅速发展。全面认识这一业务及其发展趋势,并认真研究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贸易融资与流动资金贷款比较贸易融资作为银行对企业上下游客户锁定,对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全过程实行封闭管理,并依靠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偿还的一种融资产品,其与流动资金贷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之点。 就相似之处看,二者均是银行为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行为。而区别之点,则…  相似文献   

10.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7,(8):64-64
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年7月1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进一步改善小企业贷款政策环境。《指导意见》共三十一条,突出小企业授信不同于大中型企业授信的特点,强调小企业授信程序可简、条件可调、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利率可浮、责任可分。《指导意见》扩展了小企业授信业务、授信对象和授信主体范围,放宽了对小企业授信资产质量考核要求、授信审核条件、贷款种类、抵质押品范围、担保条件、信用评估标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甲银行对某企业存在授信关系,该企业评级为A,募资成本为LJBOR 20bp。银行的业务部门希望贷款给该企业,但该银行的信贷管理部门指出如果放出该笔贷款,将超出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放款上限。与此同时,乙银行愿意  相似文献   

12.
要闻     
银行将大幅放宽小企业贷款条件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扩展了小企业授信业务、授信对象和授信主体范围,放宽了对小企业授信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3.
银行在授信时,除了关注第一还款来源能否按期归还贷款外,还关注第二还款来源——抵(质)押物.在企业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时,靠处置抵押物归还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才发现有很多处置障碍,使银行无法拿到变现资金归还逾期贷款.本文提示在银行评审贷款项目、抵押物准入时要注意的问题.以降低授信风险,保障授信安全.  相似文献   

14.
洪颖 《时代金融》2013,(11):170+175
近几年,随着不断收紧财政资金,不断上升的准备金率,市场资金日趋紧张,很多企业都急需通过银行融资。而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是不仅要化解已经发生的风险,而且还要能及时识别和弥补那些确实存在但尚未实现的风险。作为银行的内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各种风险隐患,防范授信业务快速增长下的系统性风险。审计实务操作中可通过适当的财务分析了解授信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解决授信决策中所需了解的贷款目的、贷款原因以及贷款的偿还措施或还款来源等问题,迅速有效的还原授信业务的真实面貌,发现授信业务的风险根源和银行授信业务流程中的内控缺陷。  相似文献   

15.
一,授信决策核批系统的开发背景 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管理的深化和细划、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性、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方而还存在不少差距。授信业务从申请、调查、审查,到审批发放及贷后检查,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授信信息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影响时间也较长,因此在传统处理方式下,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各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也不能共享,使得关联企业、互保企业、多头贷款的风险控制难以有效进行,基层行有章不循、违规越权、不落实贷款发放条件的情况也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6.
企业银行债务重整是在贷款企业未能遵守或履行原借款合同偿还债务时,银行在充分评估授信风险的基础上,经过银企双方协商,重新修改及拟订新的偿还方案,使原债务得以继续偿还的行为。从企业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叫做债务重整,从银行的角度看,也可以称为不良贷款重组。通过债务重整不仅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减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为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组建了企业统贷统还平台(下文称平台),根据企业的贷款需求,统一向埠外政策性银行申请贷款,并负责贷款的回收。调查发现,企业统贷统还平台向放贷银行提供了担保,获得了较大额度授信,具有一定的资金发放自主权,使得企业统贷统还平台运作过程中蕴含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加之其贷款投放未纳入金融统计数据,且不受信贷政策调控,存在的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内  相似文献   

18.
马业松 《新金融》2000,(7):26-29
授信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贷款、承兑、担保、开立信用证及其他贸易融资等具有授予银行信用性质的业务,综合授信管理是银行对客户办理上述业务的统一管理.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为防范经营风险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多种思路。许多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授信,但同时这些企业手头有大量应收账款,既占用流动资金又增加经营风险。如何盘活这些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赵东 《新金融》2004,(11):43-45
以贷款做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一直被监管当局严厉禁止。该项禁令的政策意图可以理解为监管当局试图防范以贷款做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行为所蕴含的银企双方的道德风险。然而,该行为在银行经营中却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本文从经济供求关系角度和授信风险控制模式角度对该行为存在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以此为根据,本文对监管当局有效实现其政策意图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