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石宗禄 《魅力中国》2010,(22):222-22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陛和主动性,突出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思维为主体,以认知过程为主体,倡导“引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3.
谢海英 《魅力中国》2011,(4):163-163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限定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同时还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呢?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晁岩梅 《魅力中国》2011,(18):184-184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桑蕴 《魅力中国》2008,(2):97-97
许多学生不愿学语文,对语文课不是“心驰神往”,而是“恹恹欲睡”,关键是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因些,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的字词的说教式的讲解课文的教学方法。所以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从观察到表达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而小学语文教材则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加强想象训练。  相似文献   

8.
姚娜 《魅力中国》2014,(6):140-140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类学科,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这一黄金时期促进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成为教学重任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为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成为急需解决和完善的教学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郑梅 《魅力中国》2010,(22):207-207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0.
符晓辉 《魅力中国》2013,(10):275-275
语文新课标特别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培养,它以全新的面孔告诉我们,鼓励想象、鼓励创造,给沉闷的语文教坛吹进了一股清风,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折和更新,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可贵的支持和鼓励,非常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大方向。曾有一位作家从写作的角度谈论想象力的作用:“没有从生活出发的丰富而合理、多彩又多姿的联想和想象,作品往往是苍白的、枯燥的、肤浅的。”学生要写好文章,就不能死读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相似文献   

11.
王昭 《魅力中国》2013,(20):134-134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可谓“大变脸”,在结构和篇目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必修一的《陈情表》却是一篇“旧”文章,以往上课采用的是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一些做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陈情表》是一篇文言文,它以其悲恻动人的“情”和周密详尽的“理”阐释着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谓的“孝”道。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陈情技巧以及正确认识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和历史、现代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诵读为手段,分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一)根据新课标要求及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课文,包括三点:  相似文献   

12.
邰学珍 《理论观察》2005,(1):100-100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使教学卓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财富,因此,教师在课堂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娟 《魅力中国》2010,(3):176-176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平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司瑞 《魅力中国》2014,(23):202-202
语文课程是高中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语文课程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并通过加强文学经典著作教学,积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策略,积极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切实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梁楹 《发展》2008,(3):114-114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些学校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对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我们已经有了较完整的理论指导和较全面的要求,但对于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尚在探索中。根据我校语文活动课开设的情况看,要坚持“四落实”和“四讲究”。  相似文献   

16.
郑燕 《魅力中国》2009,(14):117-117
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诵读,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弊端。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琅琅书声,而是充斥着繁琐的理性分析,常常陷入“思而不读”的怪圈。对于文章形式的分析可谓具体详尽,对于文章的内容却没有几篇入心入骨的分析。这种重讲轻读的结果如何呢?学生的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程式化几乎成了作文的通病。形式上的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7.
王平 《改革与开放》2013,(6):153-154,156
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都是一门基础课。中职生是应用型人才,如何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求职和生存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一主体需要,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及更贴近学生的教法进行相关探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雪梅 《发展》2012,(6):156-156
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及必经之路,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阐述笔者如何认识并实践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姚赛梅 《发展》2012,(5):153-15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一个人的情感对其学习行为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会激人奋进,使人健康成长。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萎靡,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严萍 《魅力中国》2009,(29):56-56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新课程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关注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时事热点,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独特的道德实践体验,实现人文精神和能力提升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