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国内煤炭供应紧张情况得到缓解,我国煤炭已成为出口换汇的“拳头”产品,其出口量逐年增加,1985年和1986年分别出口757万吨和98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269万吨和228万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三点:1.出口量太小。据解放前的海关资料,1927年我国出口煤炭曾达400多万吨,占当时产量的16.6%。而60年后的1986年,我国煤炭出口量只占当年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1%,比重大大减少。60年中,煤炭出口量增加35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5.8万吨,1987年我国计划出口量虽有较大增长,但其比例也只占全国原煤计划产量的1.8%,这与我们这个产煤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煤炭出口量近几年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五五”期间全国共出口煤炭1897万吨,平均每年出口约380万吨。1982年国家对煤炭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后,尽管面临国际市场煤炭需求不振的形势,但我国煤炭出口仍不断增长。到1987年,全国煤炭出口量达到1313万吨,已接近“五五”期间的总和,当年创汇4.1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强。以出口创汇额计,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开始跻身于全国十大外贸公司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煤炭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出口与产煤量不适应 1996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2940万吨,占总产量的2.13%,而世界煤炭出口量位居第一的澳大利亚出口约1.43亿吨,占总产量的73%,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煤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各种出口环节费用居高不下,改革中的纳退税政策未能在出口矿点直接体现,加之运输、港存等条件的制约,使出口煤炭效益低于国内销售。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我国煤炭出口配额数量为8000万吨。煤炭出口配额依据各申请单位以往的出口实绩、以往分配的配额数量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各申请单位申请数量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分配。预计,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约22亿吨。  相似文献   

5.
“煤炭净进口”促煤炭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煤炭市场呈现进口激增出口减缓的态势,今年前5个月的煤炭进口量已达到2297万吨,净进口367万吨,多年来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一直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煤炭净出口达到了8293.1万吨的峰值。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我国就从世界第二大  相似文献   

6.
国际煤炭市场趋势与我国煤炭出口庞昊勇,贾恩立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生产第一大国,年产原煤达10亿吨以上。但是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煤炭出口量仍在2000万吨左右,与煤炭出口大国澳大利亚(1.2亿吨)美国(0.9亿吨)相比,差距甚远,近年来煤炭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煤炭出口的步伐,结束了出口多年徘徊在300万吨左右的局面,获得了新的强有力发展。1994年,全国出口煤炭2425万吨,是1980年的2.84倍,明显比全球煤炭出口量的增幅0.39倍要快得多,也大大快于煤炭生产增幅。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划。1995年我国煤炭出口将达到2550万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煤炭资源较丰富,品种齐全,其重点产区在湘南和湘中,交通运输方便,离海岸港口较近,煤炭出口地理位置占优势。1985~1986年出口煤炭5.48万吨,创汇211万美元。1987年出口煤计划3万吨,预计可超额完成。三年平均出口煤炭仅占全省产量的千分之一,相比之下,出口量微不足道。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今后增加出口煤炭,关键在于出口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我省煤炭出口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省没有煤炭出口自主权。按现行管理体制,煤炭出口由煤炭部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统管,出口煤量由中煤公司下达计划,省无权直接对外交易出口,加之创汇分成不合理,抑制了地方出口煤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虽然是煤炭生产大国,但出口的数量却不大,在国际市场上地位很低。据1986年统计,出口的煤炭还不到1000万吨,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8%左右。因此,我们应注意国际市场的供求动向,不失时机地扩大煤炭出口,从而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那么今后提高我国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是否具备可行的条件呢?试分析如下。(一)几年来,由于党的政策放宽,国家鼓励  相似文献   

10.
兖州煤业(600188)增发后总股本27亿,流通盘本1.8亿股,最新摊薄每股收0.138元,目前是我国盈利最好的煤矿企业,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去年国际煤炭价格上涨将有望带动业绩的增长。2000年11月9日,兖州煤业通过竞标同其煤炭产品的日本大用户续订了追加出口30万吨的新合同,这是继该公司2000年10月初从对方手中拿到增加煤炭用量合同后的又一笔生意。据统计,2000年1至10月份,兖州煤业的煤炭出口总量已到804万吨,其中出口日本的煤炭总量近700万吨。它已成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近年来不断对资源性产品采取"鼓励进口,控制出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力度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尤其是从2006年9月份以来,对煤炭产品相继采取了取消煤炭出口退税,征收炼焦煤、焦炭出口关税以及降低、取消动力煤进口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煤炭进口明显增加,加上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及关闭小煤矿导致煤炭供应减少,国内煤价一直高位运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南方许多用煤大户纷纷从澳大利亚、印尼、越南等地增加煤炭进口,2007年前4个月,我国煤炭净进口继续保持着煤炭净进口量逐月增长的态势,我国的煤炭出口和进口"此消彼长"的态势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适度规模:煤炭出口的发展目标赵喜庆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煤炭出口的步伐,结束了出口多年徘徊在300万吨左右的局面,获得了新的强有力发展。1994年,全国出口煤炭2425万吨,是1980年的2.84倍,明显比全球煤炭出口量的增幅0.39倍要快得多,也大大快...  相似文献   

13.
1989年,美国出口煤炭9200万吨.到2010年,预计出口量增加近150%,达2.27亿吨.同期,世界煤炭贸易量将增长85%,约达7.08亿吨.能源情报管理局(EIA)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西欧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和亚洲对电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煤炭贸易量将会增长,预计对用于发电的进口动力煤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从1989年的1.89亿吨增长到2010年5.33亿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品种和年产量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把这些优势变为在国际煤炭市场的商品竞争优势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我国煤炭年出口量约占年生产量的3%左右,但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加,1989年实际出口已达1528.8万吨,创汇5.5亿美元。为保证我国煤炭出口贸易长期稳定发展,国家在制定煤炭产业政策时,应鼓励煤炭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15.
山西是全国主要产煤区,煤炭出口已有悠久的历史。山西出口的煤煤种全、质量好,深受用户欢迎和信赖,是我国出口煤炭量最大的省份。但自1987年后,山西出口煤量在全国大增加的形势下,“头把交椅”虽未易主,却发生了所占份额巨减的现象。山西以煤为主的生产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对外贸易优  相似文献   

16.
今年,我国煤炭出口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煤炭出口数量剧减,出口举步维艰。再加上我国计划2000年实现煤炭出口5000万t的奋斗目标,这更会给我国煤炭出口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煤炭出口与其它商品一样,只有树立...  相似文献   

17.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特大型露天煤炭企业,设计规模为3个大型露天矿,年生产原煤5000万吨。1987年第一个矿安太堡正式投产,第二个矿安家岭也即将建成投产,第三个矿东露天正在积极筹备。平朔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煤基地,煤炭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单一的煤炭产品使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受到限制;大量的商品煤运输,在企业处于内陆且我国铁路运输“瓶颈”现象尚待改善的情况下,难度较大;同时,煤炭产品经洗选后生产出口精煤,附产品为洗混煤和混煤,并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地质勘探的进展和探明煤炭储量的增加,几乎所有拉丁美洲国家的煤炭产量都有提高。并在增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同时致力于扩大煤炭的出口。虽然世界大部分地区早已认识到煤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换石油,但在拉丁美洲却并不如此。这里曾将相当数量的财政收入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电力结构长期显现着“以煤为主”的特征,火电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例,从建国以来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达到了78%,超过世界平均比例一倍以上。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增加1.43亿吨,而发电用煤却增加了1.37亿吨,煤炭增加的产量几乎为火电企业“独享”。此外,钢铁、化工、出口对煤炭需求的也在增长,煤炭的供需形势日趋紧张。从2007年下半年一直延续至今的“煤荒”,令火电企业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拉动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全国煤炭产量逐年大幅增长,市场商品煤价格稳步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加.煤炭经济运行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煤炭产量逐年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5.36亿吨,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2.6%。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煤炭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