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我国提出了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5%的节能约束性指标,以及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强度目标,并在原有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污染排放物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新增了氨氮化物、氮氧化物排放两项约束性指标,即2011年上述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但2011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够理想:全国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均未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完成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节能降耗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用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说明今后节能降耗仍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者充满责任感地提出要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用“资源有限”的观点看待我国的资源与能源,走高效利用有限能源的发展之路。这将有利于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国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节能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文章用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得出了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仅没有同步增长,而且还有所降低”的结论,有力地驳斥了某些国家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观臆断;并预测,坚持走高效利用能源的道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可用40亿吨标准煤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不会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3.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居高不降的话,中国201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2至4摄氏度,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途径,在生产活动中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科学固化剂、是科学界公认的减缓气候异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研究》2008,(10):24-25
随着全球变暖以及能源紧张、污染加剧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节能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爱普生认为,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减少环境负荷,人人有责。因此,爱普生致力于在2050年前将所有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这需要在产品的节能及环保设计上下足功夫。自2003年中标认证中心启动办公设备类节能产品认证起,  相似文献   

5.
2003年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市十五家耗水、耗能较大的企业签订了“青岛市节能自愿协议书”。协议书以2002年综合能耗及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数,制定了到2005年每一年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指标。青岛啤酒厂领导十分重视,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并根据节能自愿协议书规  相似文献   

6.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交通运输作为全国节能减排的三个重点行业之一,与2005相比,力争“十二五”末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2%。要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要求,需要强化行业统计能力,对市场上现有原理设备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车辆上应用的优缺点,对于加强交通行业能源消耗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计量、统计、监测、核查体系,确保相关指标数据准确一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估计,如果中国成功推出节能住宅,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亿三千五百万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瓦电力,相当于四个半三峡电站满负荷时的发电量。  相似文献   

8.
墙体节能技术是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处理,使其减少能耗的一种节能方法。本文根据我国夏热冬暖地区住宅的热环境特点,详细介绍了目前较成熟的几种外墙保温技术在应用中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9.
<正>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已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文章在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目标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与碳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未来碳排放约束下的节能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节能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住宅的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住宅的能耗现状与工业化住宅的节能优势。基于此,从节能、节地、节水以及节材四方面对工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国外工业化住宅实例进行论证,得出工业化住宅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可以预见,大批量工业化住宅的建造与使用,将是解决传统住宅能耗状况严重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北京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住宅冬季采暖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排放量十分惊人.通过对京郊农村冬季采暖能耗问题的调查,提出了改善北京城市空气质量的新思路,并根据对采暖期节能减排的研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载重与减排     
五月底,我有幸在瑞典斯堪尼亚总部接待了中国交通部访瑞代表团一行。在与代表团成员见面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比如说“节能减排”。中国政府已郑重承诺将减少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交通部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型工业炉窖总数约为12万台。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25%,同时,工业炉窖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降低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记者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了解到,北京神雾公司发明的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燃耗指标比目前的各种常规工业炉指标降低30%~70%二氧化碳等有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倡导确立“节能减排”战略的指引下,物业管理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在经营中被忽略的成本,即空调电费是其庞大的固定成本,采取措施,加强节能改造,使用节电产品,管理控制用电规模,无疑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因此,降低照明、空调等能耗和提高效率是这些企业节能高度重视和着力实施的方向。进行空调节能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与二氧化氨的产生,更好地保护环境,而且通过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和效率,可以大幅度减少物业管理企业的电费和空调维修费。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标准化》2007,(3):31-32
节能有多重要?台风、干旱、洪水。冰川融化、物种灭绝,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而化石能源诮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每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节省了0.4千克煤的能耗和4升净水,同时还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5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在“十一五”计划中,设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下面的20个小窍门,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你也能为实现节能目标做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新 《民营科技》2011,(9):165-165
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     
《国土经济》2014,(10):71-72
潘基文秘书长赞扬欧盟设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目标 潘基文秘书长10月23日晚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热烈赞扬了欧盟委员会设定的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目标,即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40%。 潘基文秘书长在声明中指出,欧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新决定将为我们在本世纪内保持全球气温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的共同努力作出了切实和显著的贡献。这一决定同时也为全球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设立了新标准,并有助于全球气候谈判。  相似文献   

19.
首份按行业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单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公布.中科院有关人士表示,估算2010年中国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费量和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执行哥本哈根协议,制定分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总量占人为温室气体的77%,排放量也在1970年到2004年间增加了约80%,与其他温室气体相比,温室效应达63%。我国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10%,2002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11.5%,预计在2010年到2020年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江苏省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大省,据统计,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5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到2010年全省五大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量由4376.99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