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川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满足消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农村,即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这是实现四川“新世纪新跨越”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变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的娱乐文教等生活方面.随着生活质量改善,对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类消费存在较大的潜在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动幅度在减小,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升级.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应该千方百计增加农良收入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1 农村人口老龄化。随着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地提高 ,特别是在我国人均耕地减少的状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青、壮年劳动者纷纷外出打工 ,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又由于农村老人的消费观念保守 ,农村孩子的消费观念尚未成熟 ,加上他们挣钱能力差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需求较弱。2 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农民经营农业承受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这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农业生产周期长 ,再加… 相似文献
4.
城乡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带来城乡消费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二元消费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 ,随着消费水平差距的拉大 ,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无法向农村转移 ,消费结构的差异又使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但是 ,这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同时也蕴含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契机。由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具有一次性支出较大、购买与消费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和空间上的分离等特性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 ,研究城乡耐用消费品… 相似文献
5.
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推动,二是需求拉动。从云南的情况来看,消费占GDP比重最高的2000年达到75.8%,最低的1995年为57.1%。居民消费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不同的消费主体,其对GDP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消费活动既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起着经济循环的先导作用。因此,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而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更加重要。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本文将运用投入产出矩阵方法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和各部门生产对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依存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实证分析——基于吉林省的微观消费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表明,所有估计食品的支出弹性都是正值,其中,谷物类、豆及豆制品类和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支出弹性都大于1,因此,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后将普遍提高对各类食品的需求,提高最多的将是高档细粮、豆制品和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本研究还发现,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却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挖掘,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居民面临较重的支出负担、不稳定的预期收入以及需要独立承担的市场风险,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1998年以后,政府开始有意地运用国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县,这是我国国债政策的一个质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本质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告别了以短缺为特征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今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过去供给约 相似文献
9.
消费活动既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起着经济循环的先导作用.因此,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而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更加重要.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本文将运用投入产出矩阵方法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和各部门生产对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依存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特征.为确定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点,政府制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现有的模型框架对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是否具有习惯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存在习惯,其中,衣着支出的习惯最强,而居住支出并不存在习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居民在外饮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背景改革 2 0年来 ,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按可比价计算 ,1 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 1 978年的 4倍。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民的饮食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外饮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按 1 998年可比价计算 ,农民生活消费由 1 991年的人均 1 2 2 5元增加到 1 998年的1 6 4 7元 ,增长了 34 % ;农民食品消费由 1 991年人均 6 95元增加到 1 998年的 90 7元 ,增长了31 %。然而 ,同期在外饮食却增加了 1倍多 ,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的比例由 7%上升到1 1 %。尽管近几年来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有下降趋势 ,但在外饮食却呈增长趋势。同…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变迁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及其变迁过程和原因。本文结论是:经济转型期内,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以1996年为界限的两段式均衡关系,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存在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状态空间模型刻画的时变边际消费倾向显示:始于1989年的边际消费倾向震荡式持续降低是1996年后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实证结论启示,要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短期政策,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份额的时间序列特点,通过对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AIDS)模型的修正,利用建立的联立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对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抵御意外事件发生的经济能力还相当弱,意外的开支只能从“牙齿缝隙挤出”;在衣着消费支出上处于从低档次、低价位向高档次、高价位冲刺的“震荡整理”阶段,追求时尚倾向越来越明显;居住消费支出在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总消费支出中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离土离乡”的流动使比重下降;使用高档消费品的环境在江西省广大农村还没有形成,家用设备、用品的功能发挥有限,只能当作高档次的“劣质品”;交通通讯的消费在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中产生了“攀比效应”,市场潜力巨大;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必将超越居住的消费支出成为江西省农民的第二大消费支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娱乐的消费仍未“涉足”太深;医疗保健仍然是典型的“吉芬商品”,但这种困苦状态很快就会大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刺激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状况及相互关系,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我国农村居民1985-1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表现出结构变动不断升高的现象。在2001-2010年这10年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千元级”家电将成为农民消费新热点,但大规模的消费热潮难以形成。如果实行积极的城经秀一体化经济发展政策,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扩大增加收入的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将成为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一、引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 ,我国的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有效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是 ,由于经济体制、传统文化背景及产品自身特性等一系列的原因 ,尽管在我国产品还不是特别丰富 ,有效需求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 ,也成为十六大和2 0 0 3年“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在 2 1世纪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无疑既是重点又…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采用ELES模型对2004年陕西、山东和江西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三省分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预算份额。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不同类型的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方向基本相同,即主食消费量会随之下降,副食的消费量会随之上升,但不同地区在变化数值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