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保险业中心是上海,香港、天津和汉口是地区性保险业重镇。汉口先后成立了两个保险同业公会:汉口洋商火险公会和汉口保险业同业公会。两者在旧中国汉口保险业的历史舞台上都起过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关于这两个保险公会的成立时间和背景,学术界一直存疑。有鉴于此,研究民国时期汉口的保险业,尤其两个保险公会的设立始末,对于中国保险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翠兰 《上海保险》2006,(7):32-33,27
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保险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充满生机而又面临挑战的当今保险业呼唤人们更多、更好地研究历史上的保险业,以为当代保险业提供历史借鉴。然而笔者在研读近代经济史、金融史的有关论著时,却发现对于中国保险历史的研究异常薄弱,这些著作对于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都有论及,尤其是银行业论析详尽,并有大批专著出版,而对保险业大多只字不提,有的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有关保险业的资料更是芜杂零散,散见于报章杂志而失之于系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起来特别困难。保险学理知识的欠缺,对深入研究保险业又设置了一道很难跨越的障碍。综观1980年以来的学术界,保险史的研究约略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越 《上海保险》2008,(1):33-35
由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联合编撰,当代世界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的《中国保险业二百年》(1805-2005)是一部大型的文献性历史画册,翔实记录了中国保险业200年曲折坎坷的历程。该书图文并茂,是一本近现代中国保险史的通俗读本。但其中有多处资料,笔者认为有商榷的余地。今借《上海保险》一席之地,抛砖引玉,还望保险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4.
马翠兰 《上海保险》2006,(10):36-38
保险史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重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史实的澄清与介绍。本文从近、现代社会各界对保险业的认识这一角度入手,指出正是有识之士对于保险认识的逐步深入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才最终促进了民族保险业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发展。近代以来,在欧美各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着日益增多的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组织来保障他们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业便应运而生,获得迅速发展,并与银行业、信托业呈鼎足之势。中国古代早就有积谷防  相似文献   

5.
构建多层次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京生 《中国金融》2006,(11):53-53
发展“三农”保险,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保险业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保险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盘棋中,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作为再保险业的旗舰企业,不仅要深入思考保险业如何为“三农”提供保险服务,更要积极探索再保险怎样为“三农”保险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天津与上海均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商埠,也是保险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两个城市,在中国保险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到了现代,由于城市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程度及地缘文化的差异,两地保险业的增长也呈现出不同态势。目前,天津保险业的总体规模及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近似于上海20世纪末的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险》2014,(5):F0002-F0002
为诠释保险核心理念,弘扬保险文化,重视保险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充分准备,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保险之路——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与5与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社会与自然抗争,管理风险的历史。此次展览从古代保险思想起源,到现代保险形成发展,以及清朝,民间和解放后直至当今保险业成就,全面深入展示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开局之年,保险业利好一个接一个,而最大的利好莫过于6月26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业界人士称,《若干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快速发展的中国保险业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铺设了高速路,中国保险从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它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春天。近期保险投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其一系列市场运作似乎都在验证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9.
1927—1937年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鹏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14(2):62-64,F003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1927-1937年间的快速发展,客观条件是这期间长期下游一带相对平衡的经济环境,中国银行业在上海的迅速集中,政府的支持以及国人重农轻商思想的转变等,主观条件是中国保险志士充分利用这些客观条件团结一致,联合经营,争取到了与外资保险公司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改革,励精图治,创造了中国保险业在近代史上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保险业自此进入了继l992年上海保险开放试点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记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说过,l5年的谈判中最难的是保险,因为保险业事关重大,中外力量对比太悬殊。那时候,业界内外更将保险外资的进入称为“狼来了”。如今三年过去了,这匹“狼”已经越来越多地、越来越深入地涉足中国保险领地。  相似文献   

11.
保险合同法,是指调整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关系的法律规范。凡有关保险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均属保险合同法。在国外,作为“保险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合同法与保险业法通常是单独分列的,而我国则是将这两部法律合二为一,统称为“保险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中国保险业有着太多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外延:这是保险业真正意义上落实、践行“国十条”的一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上政策环境最宽松的一年;更是保险业不断打磨、提升并彰显竞争力的一年。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难题。如同苏轼在辞中写道的“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就让我们共同去感悟一下保险业在2007年中的这份“阴晴圆缺”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保险史是一部西方保险商控制和垄断旧中国保险市场的历史。隐藏其后的英国海外火险委员会即Fire Office's Committee(Foreign)是在华各火险公司的管理者、协调者和指挥者,扮演亍中国保险市场“洋太上皇”...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家》2011,(6):25-26
“十一五”时期,保险业实现了整体实力、体制机制、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四个方面的跨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科学、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丰富,保险已经成为全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是一个典型的转轨市场和新...  相似文献   

15.
论保险的三次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险功能说的研究,看似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其实质是一个为保险业明清方向、探究或确认新发展道路的问题。商业保险从海上保险形成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单一保险功能说”、“二元保险功能说”、“复合保险功能说”的历程。保险历史发展过程证明,每当提出对保险功能的新认识,都展示着保险业一个高速发展新时期的来临。本文通过对保险功能的过程分析,大胆推断保险的第三次大发展已经到来,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上海保险》2010,(4):F0004-F0004
80年来,“中国太平”见证了中国保险业的兴衰,承继了中国保险业的丰厚积淀。80年前“太平”品牌的创业先辈.发奋图强,以实业救国,开创80年绵延不绝的长河!由中国而至海外由海外重归故土,绘就了一幅“太平”品牌的崭新图景。8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太平”始终与国同行,与民同心。80年后的今天,太平、中国保险、民安这三个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百年沉浮的悠久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英国的保险公估,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公估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作为保险市场上的“裁判”,保险公估业为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的机遇、风险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芳 《新金融》2000,(7):38-41
一、加入WTO后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一)对中国保险业宏观方面的影响 1.加入WTO将有力促进中国保险体制与市场结构的改善以及竞争机制的培育 (1)加快中国保险体制变化 中国保险体制实行分业管理和经营,行政系统实行垂直控制与管理,中国保险的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基本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改造和根据现实中具体情况来制定的规则,这与WTO的规则或要求以及国际金融的混业经营和竞争有差异,保险体制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压力和要求,这将有利于摒弃旧的、传统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加快保险业调整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从而适应参与国际保险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宋平凡  祁毓  徐娟 《保险研究》2017,(10):16-28
本文搜集2004~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构建了中国各个省份历年的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经济增长”、“保险需求”、“保险职能”以及“风险密度”为内生变量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使用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长期以来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检验,得到如下结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靠经济驱动,而非风险驱动,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风险增加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保险业在风险补偿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职能缺位,保险的补偿职能与地区的风险状况不匹配,未能实现有效供给,从而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地,我们比较了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发现相比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保险业的经济驱动程度较低,而风险驱动程度较高,这很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保险业职能缺位情况相对较轻。本文的研究对供给侧改革在保险行业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欲使我国成为保险强国,需根据风险状况加强供给侧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0.
保险=传销?     
日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某电视节目上称中国保险业是暴利行业,还认为“我们的保险就是搞传销”。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遭到众多保险代理人的猛烈抨击。随后,著名理财专家刘彦斌在微博上发文,他指出,“保险业不是暴利行业,保险也不是传销。保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人都需要。”由此,引发了_一场关于保险的大讨论。虽然大多数人对于郎成平的表述并不认同,但是显然代理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点评:保险业的生存最重要的是要有固定的客户群体,而发展也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类型和客户群体,这就决定了保险业中销售的重要地位以及销售所采取的方式。纵观现今的保险业,保险销售在给客户提供业务上的服务和满足客户需求外,确实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传统的保险销售制度使保险代理人处于销售业绩的压力下,所使用的销售方法会出现“以保险代理人为中心”的情况,甚至给人一种“保险等于传销”的印象,这无疑给保险业的公众形象抹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