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动态     
《中国西部》2012,(15):5-5
四川 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近年来,成都市结合城乡教育差异大的实际,全面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体化,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体制矛盾和“i农”问题顽症,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城乡全面现代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元化标准、全域化规划、标准化建设、倾斜化配置、一体化管理、特色化发展”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子。建立和完善统一城乡的教育标准、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中小学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2.
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差距在扩大,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应差距在扩大,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差距在扩大。之所以如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传统城乡分割体制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传统剪刀差以及新剪刀差的作用,投融资体制重城轻乡及对农村农业剩余的汲取,城乡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差距,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起了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报告以作者的“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和“第三波转型论”为理论依据,对中国未来几年发展转型的理论与方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总体上正由“生存型”阶段转向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诉求的“发展型”阶段,传统的低成本粗放型工业化模式进入调整转型期,城镇化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体制改革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在未来几年,中国应实行人本、绿色、创新和协调八字方略。人本战略:由“物本导向”到“人本导向”;绿色战略:由“环资启蒙”向“生态社会”;创新战略:由“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协调战略:寻求内外、产业、区域和城乡四个经济结构的各自均衡和总体协调。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体制的转型。应及时由单向度的经济转轨拓展为多向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环改革”的“靶心”,特别要注意摆脱特殊利益集团的束缚和掣肘,从而为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变,城乡关系也会经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以城带乡”、“城乡交融”、“城乡一体”五个阶段。其中,在以城带乡阶段,客观上城市资源有着强烈的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合作经济》2013,(1):14-15
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对这四个“强调”,秦富表示:统筹城乡发展是这几年一直在延续的.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际上,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农业经营体制,也是长期来一直强调的。所以从四个“强调”来看,我们的政策保持了明显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12,(22):88-93
南部县是四川有名的盆中丘陵地区、人门大县、农业大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南部县创造性地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跳起摸高”求跨越、“无中生有”谋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针对本县实际,提出“全域统筹,产城一体”的发展构想,努力打造“五城”,推进“两化”,  相似文献   

7.
2004年,全市上下、多管齐下,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势,按照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一体化”上。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全州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自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传统农业大县的全州,由于“工业短腿”,发展的步子放慢。如何才能重振雄风?现实让县领导班子清晰地认识到:无工不富,必须走工业强县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州新一届县领导班子确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带领全州县80多万干部吹响“重振全州大县雄风”的集结号,力推全州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跨越、由桂北重镇向桂林市域副中心城市跨越。  相似文献   

9.
陕南发展由“突破”向“循环”转型是科学定位。地处陕南秦巴腹地的旬阳县,经过多年建设,全县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22:35:43调整为16:45: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一倍多。立足县情实际,要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牢牢抓住农业发展这个基础,深化工业强县战略,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谋划旬阳未来五年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徽城乡差距的表现、原因及统筹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森  余茂辉 《乡镇经济》2008,24(11):98-101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安徽省,目前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面临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十一五”期间要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统筹城乡培训就业;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今年开始,辽宁省盘锦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实现雨养农业向避灾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劳动力无序转移向有序引导转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向市场化、组织化转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办好“六件实事”,实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2.
确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建设不断向周围扩张,都市农业逐步向城市周边推移的客观规律,按照“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分类定位、渐次推进”的原则,为推进市郊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转型步伐,以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特提出如下基本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13.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农业科技稳定发展申茂向随着改革的深化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是:在侧重数量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田产业结构单一向农村经济主面发展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学技术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些转变,而要实现这些转变...  相似文献   

14.
《走向世界》2014,(44):18-19
20年时光荏苒,莱山区也在不断地"长高"、"变壮",如今,一个都市化的城区已矗立在黄海之滨。莱山区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和"北部都市化、南部城市化"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从此,掀开了莱山区城市规划的新篇章。向高端看齐,一个都市化城区已经呈现在大家眼前。润华大厦、益丰御祥大厦、中州大厦、中润国际大厦、兴盛创新大厦……走在莱山中心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尤其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左军 《浙江经济》2004,(8):47-49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异质的人类聚集空间。在传统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了“城乡合一→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当今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城乡关系已由分割状态走向经济协作、空间融合的一体化发展状态,即已  相似文献   

17.
舟山要致力于发挥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大力发展以临港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实现从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的转裂,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实施本岛一体化、群岛集约化战略,群岛全域整体规划布局,实现城乡协调联动、市域均衡发展、资源合理配置,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腾杰 《首都经济》2012,(6):23-24
现代都市农业升级转型期出现的支农资金等措难,效益低,监管不利等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整个财政支农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市郊区县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民向居民加速转变、农村向城市加速融合、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而财政支衣工作在落实反哺农业政策、整合支农资金、深化“三农”投入机制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被打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及发达地区流动速度加快。但在国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1989-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仅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1984年的1.72:1扩大到1992年的2.33:1。  相似文献   

20.
张泽林 《发展》2011,(12):6-7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农业省份。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甘肃的农业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甘肃的农业既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体制保障和政策环境,同时也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