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海宁  邓晖  赵静 《现代商业》2012,(32):32-3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保险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保险市场潜力巨大。本文对我国保险业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光明。  相似文献   

2.
面对国际保险业金融化趋势和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我国保险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快速成长与发展,就必须紧紧依托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保险资金投资、保险证券化、保险产品与服务开发和资本市场工具对接,以及海内外上市等基本手段,向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非保险金融领域渗透,培育多元化保险(金融)集团,尽快实现保险业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3.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优化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扩大产品供给,增加劳动就业,提高行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精旅游、健康养老、居住区服务等优质生活性服务业。以专业化和价值链的视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变,促进生活服务业朝着便利、精致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将服务业打造为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刘东宝  于兰婷 《现代商业》2008,(12):101-1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保险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必然也对我国保险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保险国际化发展与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保险业竞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发展背景对于我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问题会导致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滞缓,无法与国际接轨.据此,保险业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风险问题,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对我们如何发挥保险的社会作用仍然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商业保险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应该从基本的职能能充分实现的开始.我国保险社会作用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是因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没有能够充分实现.因此,要实现保险的社会功能必须使得保险业充分发展,而制约着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变潜在保险需求为现实的保险需求,扩大保险的供给能力为保险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保险业经营环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以信息和电子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不断高涨,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服务业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保险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科技进步带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金融不断发展,许多国家均对保险业实行特殊的会计规则.主要由于保险业的经营属性决定其会计原则必须区别于其他行业。发展完善保险业会计规则,必须首先分析影响会计规则的各个保险属性。本文力求从理论层面分析决定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重要属性,进一步充实我国保险会计规则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推动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市场》2006,(5):20-21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竞争优势,入世后,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外大型保险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保险业利用外资驶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也使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保险业要想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虽然中国保险企业还处于向海外进军的初期阶段,但是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辛健 《消费导刊》2012,(8):64-65
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现代经济的重要领域。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国保险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推动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保险企业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体制上与国外先进同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保险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强化服务理念,改进月磺务手段,实施服务创新,保险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应对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浩 《中国市场》2008,(28):22-2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保险业作为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必然也受到"双刃剑"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外保险公司各自的比较优势尤其是物流保险优势,指出中国保险公司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应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所带来的竞争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乐 《中国市场》2006,(5):20-23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5,(7)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并予以讨论。而后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6年"国十条"之后,国务院又一次制定的顶层设计,被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的出台以为这国家把保险这一事关民生的金融产品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当前我国的金融保险业发展还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体系较为落后,制度不完善,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养老和医疗这两个紧密关乎国民自身利益的领域上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新国十条"也特别针对这两个领域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冲击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经论丛》2001,(1):54-58
随着中美、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相继签署,入世的光明前景再次展现在国人面前,其所产生的冲击也将影响到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经济中枢的金融服务业尤为明显,而其中起步较晚的保险业更显稚嫩,入世后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拟从保险中介市场入手,深入研究其现存问题及根源,进而分析入世后所面临的冲击,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思洋 《商》2012,(16):125-125
银行保险合作值得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拥有自己的业务和保险业务关联,互相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一体化的新兴产品,它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现今,中国的银保合作只是在初始阶段,并且已经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本文将会论述银行保险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一核",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肩负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使命与时代担当,将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起到先导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保险业要积极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创新保险产品供给和服务,积极抓住上海五个中心、长三角一体化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入世:保险业如何“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仕林 《中国工商》2001,(11):44-47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对外资开放逐步扩大,保险业面对强大对手,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中国保险业: 现状有喜有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发展较快,迄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多元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1980年,全国范围内的保险收入仅4.6亿人民币,到2000年已达1893亿元。保险公司由8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目前的28家。其中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4…  相似文献   

19.
保险服务业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社会稳定运行、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业仍然面临从业人员工作懈怠,流失率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基于EAP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以期达到保险业从业人员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促进保险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保险国际化趋势及我国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光 《财贸经济》2000,(11):52-5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保险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必然会对我国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保险业的一些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