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被征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中度工业化的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已经进行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个过程中土地制度是核心问题,是整个农村政策体系的核心。本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土地制度的角度来看农村政策,主要探讨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是农地经营制度,阐述农地经营制度的政策演变过程、农地经营制度中存在的调地、抵押和土地换社保的问题。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不断地完善和确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第二是农地的转用制度,农地转用中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工业化、城市化是两个关键的"推进器".如何在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农民权益关系,创新土地制度,让广大农民能同步享受经济发展收益,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发展经济学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界定经济发展,暗含着工业化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上。然而,现实中的工业化是一个不断的产业升级过程。本文在苏州产业升级和农村变化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模型论证了在工业化升级下出现的中年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和“返土”现象,及其对工业化升级所需要的土地集中的影响。本文分析得出:由于中国简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化升级会对中年农村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产生逆向冲击,使得农民在工业部门的就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取不适当的土地集中方式,将会被农民失去未来生活的保障,并阻碍土地集中。本文在比较了一次性补偿方式和土地股份制之后,进一步得出,一次性补偿方式会降低农民集中土地的积极性,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股份合作社能够增加农民当期福利并保障他们未来生活,从而使土地集中得以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工业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王海全  龚晓 《农业经济》2005,(12):16-17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处在中期发展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尉增加,而这一般是通过土地农转非,即土地非农化,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性质来进行的。因此,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也是大量土地农转非的过程。据测算,我国城币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相应减少41万公顷耕地。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很迅速,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支撑,农民将失去土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失地农民。土地对农民而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将失去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将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效地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本文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入手,对养老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非常少;人均耕地1.38亩耕地;仅为世界水平的40%;人均耕地面积世界排名第130位左右;而且耕地面积已经持续10多年下降;逼近18亿亩的红线。在未来几年内;土地问题将是我国农村的焦点问题;如何协调农民与当地政府的土地权益;做到土地增值让农民分享;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农村能否平稳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确实要占用一部分农村土地;但关键是如何规范化、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就必须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土地增值让农民分享;以此保障农民的生存就业与发展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另外;土地使用成本增加;也可以减少盲目占  相似文献   

8.
<正>政府指导与农民自愿的关系。以土地流转为例,土地流转行为应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利益共享,而不能是政府的强制命令;土地流转的去向应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能是房地产开发等非农用途。因此,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维护土地流转的公开公平公正,保障农民正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政府在指导土地流转过程中尤其要避免三种情况:一是为了招商引资,以土地流转之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近年来,福建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着眼于维护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盘活农民土地资源促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土地模糊产权制度下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进入一个新的空间拓展时期,城市边缘地带成为扩展的前沿,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速的过程,周边农村地域迅速“被动城市化”,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传统的劳动方式被改变,农民生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特征都受到“城市化”的强烈冲击。据统计,从1987年至2001年,  相似文献   

1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部分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但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却存在着土地征用正当程序缺失、目标泛化、补偿标准偏低等有损农民利益的现象。因此,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法律程序、确立土地合理价值、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补偿金标准并使用包含障因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民成为失地农民或被征地农民。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和城市居民,其养老成为难题。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同样难题。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构建适合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值得探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关注农民的失地、失业状况,从维护农民的权利出发来讨论土地问题。另一个是讲地方政府不理性,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以地生财。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呼吁是正义的,因为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民有三十年长期的、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是当政府要搞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安身立命之本。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征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且还会逐渐增加。大  相似文献   

15.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驱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耕地用途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供给者。决定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换资金,即经济驱动;二是耕地换政绩,即权力驱动。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需求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与权力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强烈的供给意愿,结果使耕地加速非农化。两种驱动力之所以能够过度膨胀并加速推进耕地非农化过程,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条件不足,具体则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民土地产权的漠视。耕地的丧失不仅使我们面临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也严重侵犯了农民及农村的权益。鉴于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合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得到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应的利益。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反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县与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农民问题,其中失地农民问题是中国农民问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尖锐反映。按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未来中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生活是不是得到极大改善;他们的利益是不是得到有力保护是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实现。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实现城乡统…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如何在促进农民有序变为市民的同时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成为今后农村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应该是农民自发选择和市场淘汰的过程。能进城的进城,进城失败的返乡种地,在农业高度机械化的情况下,返乡的这部分农民其实很容易学会种地,这个群体的数量现在要以亿来计。此外,还有部分农民因为父母有病、或者其他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无法进城而一直留在村庄。如此一来,进城的部分农民的土地就可以租给仍然务农或者返乡务农的农民,那对这部分农民而言,就可以聚集较多的土地来种植收益,有助于其生活水准的提高。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在村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有稳定的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社会环境作保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土地会越来越珍贵,土地的财产性价值正在增长,围绕土地产生的利益冲突会越来越多,围绕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引发的纠纷越来越普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土地流不流转,怎么流转,应该由农民说了算,任何人都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指出,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这是因为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败,否则,因为土地问题而导致的农民群体的不满与抗争将会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