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在巴罗与萨拉一伊一马丁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口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框架,采用1978~2002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空间效应和口趋同效应及其成因。中国省域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在地理上的集聚性明显增强的同时,空间联系也在不断密切,考虑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误差趋同口模型是目前研究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截面趋同比较合适的模型,趋同速度约为2%,这与目前跨国截面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中国29个样本省市(不包括重庆、西藏和宁夏)根据经济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别,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并探讨了这种趋同效应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许洪范 《会计之友》2007,(34):78-79
本文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中国29个样本省市(不包括重庆、西藏和宁夏)根据经济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别,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并探讨了这种趋同效应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出现和蔓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尽管各地区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和融合在一起,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出现各地“匀质”的趋同特征。相反,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创新的特点更加鲜明,从1996—2005年的10年考察期中,  相似文献   

5.
海文 《现代管理科学》2004,(10):34-35,115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秉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动动力。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被广泛关注根据空间趋同俱乐部形成的初始条件、结构特征以及长三角的地方特色构建影响因子筛选框架,使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和固定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对长三角空间俱乐部趋同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筛选,利用β趋同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对长三角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影响因子进行严格的双重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是长三角空间俱乐部趋同的重要影响因子,市场化水平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投资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冲击日益加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显得愈发重要。基于2007—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区市(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的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海文 《现代管理科学》2004,(9):24-26,40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趋同的不同定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各省1952~2004年人均实际GDP序列,运用综列数据单位根检验,从随机性趋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来看,1952-2004年,我国各地区间不存在随机性趋同,但是,1952-2004年尤其是1978-2004年,我国部分区域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也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Barro和Sala-I-Martin(1992)经济增长趋同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域和城市的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而是存在增长趋异,但在控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开放化等变量条件下,却表现为条件β趋同。由此表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细化区域政策至城市单元级。  相似文献   

11.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韧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产业多样性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受到重视,但其影响路径还存在争议。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10―2021年面板数据,对产业多样性及区域经济韧性进行具体测度,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产业多样性以知识溢出、协同效应、增强要素流动性以及分散风险实现区域经济稳定;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门槛效应,且正向效应随创新人才集聚门槛值提高而逐渐增加;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产业多样性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创新人才集聚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克修 《经济界》2014,(4):76-90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立在地缘经济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内部的优势互补,效应集聚,成本降低和整体利益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外部竞争能力。在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地区实施“两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正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钟静 《物流科技》2004,27(12):4-6
全球视角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物流产生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影响。静态效应包括物流创造和物流转移,从动态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物流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仅仅从国际物流的层面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说明它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次优选择.但从动态效应来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理解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趋同现象,并运用经济趋同和产业集聚理论对形成经济趋同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结论是:河南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趋同俱乐部:郑州和洛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以及其他地区;河南省的投资要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必须根据各地区的推动产业来投资;各地区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形成本地区的推动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晓红 《价值工程》2006,25(8):33-35
山东省在“十五”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使得各地区经济差异缩小,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本文运用区域趋同理论,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受到不切实际的理论指导与行政性实践机制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实状况更多表现为区域趋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两种趋同现象,被两种缺乏空间经济学视角的趋同发展理论所支配,实践上由于地方性"学习型模仿竞赛"机制作用导致无论大尺度空间还是小尺度空间均不同程度存在趋同发展。大尺度空间趋同发展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而小尺度空间趋同发展则明显存在弊端和问题,因此应重新明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确立起"大同小异"的发展思路与发展路径,并通过制度机制创新,以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WTO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政策预期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和壁垒落差效应等投资效应。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效应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为中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东西之间与南北之间,相邻地区的发展差异也尤为突出,而金融发展中集聚与排斥效应的角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通过检验2004—2018年31个省份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存在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金融集聚,金融排斥的负向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但是金融集聚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剖析发现,在相邻地区金融资源的势差分布中,金融集聚的虹吸效应激发了金融排斥,由此形成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长期性特征,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较为显著。此外,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源于金融效率的优化,金融排斥的溢出效应源自深化地理排斥、评估排斥和条件排斥。本文研究结论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背景直接制约乃至决定了这个时期会计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向,当今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亦是如此。[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