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总理朱基上任伊始就面临三大经济问题:一是中国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无大进展;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许多国有企业亏损额在继续上升;从而弓没了第三个问题: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因“政策贷款”造成的“无效益”贷款额继续增加。“政策贷款”是四大银行为满足政府部门的特殊需要进行的,而并非出于营利目的。事实上,许多“政策贷款”被国有企业用于补偿亏损。其结果是“无效益”贷款总额不断增加,至少达到了四大银行总贷款额的20%,这个比例迅速增加将威胁着中国的经济。中国必须同时解决这三个棘手问题。其中必须采…  相似文献   

2.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国有企业如何在“去杠杆”与“促创新”之间实现平衡,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去杠杆”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国有上市企业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去杠杆”政策影响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实施效果与实现路径进行检验,并深入考察政府补贴与“去杠杆”政策联动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交互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去杠杆”政策提升了国有企业创新效率,而融资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机制和债务期限错配机制是“去杠杆”政策倒逼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去杠杆”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表现出多个维度的结构异质性,具体而言,其对地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提振效果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政府补贴是“去杠杆”政策下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有效“开源”渠道。因此,在实施“去杠杆”政策的进程中,决策部门无需过分担忧“去杠杆”对国有企业创新造成的“挤出效应”,这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定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民营化,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国有企业逐渐改制成为民营的企业;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后,民营经济在各经济成分中所占的份额居于一个优势的地位。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在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国企民营化就是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标也就是目的。改革有改革的目的。“国有企业”(本文所谈“国有企业”主要指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关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各种看法。而针对“问题”相应确立的改革目标同样会是各式各样。但无论我们怎样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应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鲁志勇  于良春 《技术经济》2005,24(7):95-96,F003-F004
本文对东北地区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缺口”显示资本过剩的情况下,大规模利用外资现象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了“政府—国有企业”框架下,投资的低效率问题;认为,投资在国有企业的沉淀,是造成东北现象主要根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   总被引:131,自引:0,他引:131  
本文旨在从现代企业职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角度探讨企业家控制权的理论内涵、作用机理和市场配置 ,并进一步引伸对我国国有企业现实问题的解释意义。本文认为 ,如同报酬一样 ,把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 ,就是把企业控制权授予与否、授予后控制权的制约程度作为对企业家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的相应回报 ;企业家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是一种动态调整企业家控制权的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控制权行政配置”与“内部人控制”共存 ,这是产生“59岁现象”、过度“在职消费”等问题的根源 ;自增强理论可以从深层次说明 2 0年的改革仍不能使得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由“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失衡区分为高负债和高负债问题两个方面。首先,描述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显性和隐性特征,并从其内外部融资渠道的历史及体制特点分析了高负债的成因;其次,分析了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的表现,重点从政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方面的行为博弈中剖析了这一问题的体制成因;最后,提出了以“可转换期权契约”做为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能否转变成硬约束 ,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标志和关键。 1 996— 2 0 0 0年政府实施的信贷政策和刺激需求的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防止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使有效需求不足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 ,国有银行出现了“惜贷”行为。然而这种“惜贷”行为并不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硬化的表现 ,因为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体制根源没有改变 ,国有银行既没有更大的动力监督国有企业贷款使用 ,也没有能力阻止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继续攀升和停止增加对国有企业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期间的信贷约束政策不是有效的。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 ,无论体制改革还是政策制定 ,只有使国有银行有足够强的激励去监督国有企业贷款使用 ,并使国有企业对其努力的收益有稳定的预期 ,信贷约束政策才会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改革、改组与技术密集导向的结构改造左大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春季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会上,笔者曾在发言中强调:要解决国有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的是要搞好“三改”。所谓“三改”,就是改革、改组、改造。为了使国有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这三者必须...  相似文献   

10.
据说“搞”这个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先生创造的,由“高”和“手”两个字组成,为高手摆弄低手之意。不知语言学家是否认同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有些提法的确有这种含义。我们常听到的一种提法是“搞好国有企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由政府这个高手摆弄好国有企业。 无论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在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的确是在由政府控制国有企业,搞国有企业。首先,政府一  相似文献   

11.
国有股配售原则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辉 《资本市场》2000,(8):35-39
<正> 国有股配售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的总方针,揭开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这意味着国有资产、国有企业除了在部分领域保持垄断或者控制地位以外,已经获得了退出大部分行业的政策基础。而在资本市场中,将“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迄今 2 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虽然没有普遍采取东欧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方案 ,但是围绕着“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目标不断深入 ,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并使得现阶段国有企业所有权和控制结构成为了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条件。这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以及通过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上迈出…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其效率问题也是现代经济理论热点研究的课题,但是传统的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各种政策忽视了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错位。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相关博弈模型,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激励悖论,为从长期上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提出了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鹏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而且,这也是“两会”代表的热门话题。这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国有企业改革,也说明国有全业的改革确实到了关键时刻。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几年尤其是在1996年,我们的国有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前两个季度全国国有企业盈利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市场疲软、历史包袱重、冗员多、资金紧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步履十分艰难。并且,国有企业还受到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和政策,把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深刻理呼“抓大放小”的战略意义“抓大放小”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提法。所谓“抓大”,就是国家近期应集中力量抓好关键的大型企业。根据1994年对15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数据,按总资产排序的1000户大型骨干企业,占国有资产总额的40%,抓住抓好这批大型企业,就牵住了国民经济的“牛鼻子”。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主导力量。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梁峰  季洪跃 《经济论坛》2000,(10):12-13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科学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正确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全体劳动者创造热情,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企业的银行不良债务是制约这项改革的重要因素,合理解决不良债务问题,就能使企业摆脱束缚,轻装改革。本文提出若干思路,试图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国有企业负债是影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中央开始试行“债转股”,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索。其实解决这一问题还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将原来的“拨改贷”资金通过一定的手续恢复为…  相似文献   

17.
朱智帅 《新经济》2022,(8):106-110
推行企业合规制度有利于“延长企业的生命线”,顺应时代发展。企业合规需要监察、检察机关的指导,这是基于监检机关的属性与职能所得出的结论。在合规问题中,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依照企业主体的不同,开展分类指导。最直接的分类依据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合规制度构建过程中的差异性。民营企业需要监检机关通过“事前”与“事后”的指导建立起符合自身属性的合规制度,并配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进行合规;国有企业具有“行政化”特性,因此需要监察机关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连同检察机关、国资委和证券交易所等主体,共同建立第三方监管评估机制,开展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8.
《经济月刊》2008,(2):44-54
本文为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第25期)年度课题研究报告。本刊上期发表了该报告提要,本期发表报告全文(有删节)。 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第23期)第14课题组组长为王志学、马须伦,成员为韩建国、聂晓夫、鲁向东、王久玲、向欣、李克平。 文主要结合课题组调研情况,根据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对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报告认为,企业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和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创新能力。 在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主要应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着手。在具体创新实践中,必须避免以下误区:一是企业创新要避免“唯技术论”。二是企业创新要避免“唯产品论”。三是技术创新要避免“唯原创论”。四是管理创新要避免“唯生产论”。 影响国企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政府应为国有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世伟 《技术经济》2003,22(3):12-14
<正>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 1、所有者缺位。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有者缺位”。从产权上讲国有企业是国家(包括各级政府)所有,这在法律上讲应该是明确的。问题表现在:①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来体现这个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科学认识,方可规范操作——对MBO形势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17日,中央国资委颁布了《中小型国有企业向管理层转让股权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78号文”),也就是市场期盼已久的所谓“MBO”政策,而笔者正想从这个市场的“误解”说开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