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9,(6)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现代化起积极作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化。"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是转型跨越发展时期提出的,这一格局加快了山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文章在分析了山西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重心分析模型和地理统计法,在综合分析城镇化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将情景分析法运用到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了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显示:以"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为核心目标,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时空演变特征→存在问题总结→情景优化模拟→发展战略选择"的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逻辑路径,并成功运用到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实践中。通过情景构建、分析与评价,最终提出"强化中部、发展组团、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吉林省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一群三团四轴"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即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以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通白城镇组团和西部白城城镇组团为支撑的城镇化主体发展形态,以哈大轴、图乌轴、东部沿边轴及南部门户轴为发展主轴的区域联动发展轴带格局。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经济、社会、城乡统筹、人居环境五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变异系数对河南省2002—2012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演变过程分析,同时分析了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总体缩小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2)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两点一带三片"空间格局,以郑州-济源为极点向周围递减;(3)高值市域辐射带动作用弱,核心城市郑州首位作用不突出,中心功能不明显。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区域新型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21个能够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差异,1995~2010年空间差异不断减小;(2)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低地";(3)1995~2010年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区域增长极存在由"北京+天津"两极向"北京+天津+石家庄"三极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的互馈机制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差距、就业结构、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镇村空间格局和"四化"协同发展等方面与扶贫开发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定量评价—问题研判—理论梳理—模型构建—模式提炼—优化调控"为研究主线的探讨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互馈机制的研究范式。此外,总结了三个亟需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1城镇化对贫困地区发展影响的定量测度及问题研判;2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内核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互馈机制探讨;3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多尺度典型地域模式提炼。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张文霞 《经济师》2022,(7):116-118
山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拓展,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还需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区域轴带牵引功能、促进城市组群协同发展、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网络化空间结构发展等,持续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广大农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形成参与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实践.重庆作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展了以农民工城市化为主线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为中国城镇化构建了基本成型的制度体系.基于重庆改革实践,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顶层包括了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板块.运行机制取决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取决于因地制宜下的产业创意.运行机制建设中应重点克服严重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农地政策和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建立起以“三农”发展为基本、政府管控、农村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共赢的新型城镇化利益格局、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云南省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省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分析了面临的重大机遇,最后提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遵循"S"型方式,建设重点上应当以带动就业为根本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以市场融资为手段破解城镇化融资难题,以特色城镇为目标把握城镇化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以及2020年我国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增长的推动因素和发展基石。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房地产业的转型创新又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持续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国家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城镇化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同时进行了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宏观上界定了城镇化的方向。而笔者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以这一理念为背景和前提,对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相关理论设立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具有较强的互动关联性。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融合能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有城无产"和"有产无城"都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彼此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全方位的产业发展体系和践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城镇化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走出了农村,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残缺,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流动"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瓶颈和关键。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另辟蹊径地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小城镇为过渡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在分析现代农业本质特征及新型城镇化"新"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作用机理;进而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土地资源等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为四个耦合项,构建了基于复合指标的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运用SPSS和Eviews软件,对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实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赵玉红  陈玉梅 《经济纵横》2013,(1):54-56,124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在市场配置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但目前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模式粗放、产业发展推动力不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阻等问题。因此,促进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改革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问题。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未来城镇化建设方向。政策的制定要关注和促进要素流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等,保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成长的有力引擎和潜力源泉。新型城镇化要以"市民化"为核心、完成弥合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历史任务,这需要以"一元化"的公共财政作为支持后盾。本文对此作出分析论述后,提出了"一元化"公元财政的三方面要领:可以形成"全景图"进而优级化"结构图"的全口径预算;非歧视性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和运行机制;财政分配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和土地制度改革等形成全面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