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文  邓明 《当代财经》2022,(10):3-14
居民的再分配偏好是影响政府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提供的居民再分配偏好数据与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外地人口比重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外地人口流入显著抑制了本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同时,农业户口的本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受外地人口流入的影响要大于非农业户口的本地居民,外地人口流入对本地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本地居民中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机制研究表明,外地人口流入对本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具有异质性传导机制。一方面,外地人口流入通过提升本地居民的风险规避偏好和降低本地居民的公平信念强化了本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另一方面,外地人口流入也会通过提高本地居民的向上流动预期和降低本地居民的群体信任来抑制本地居民的再分配偏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的10%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10年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逐步增加,以从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和安徽等重要辐散区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迁入规模增加,迁入总量接近广东省,而广东省的迁入规模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向周边省区迁出的人口规模也在大规模增加。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社区满意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模型。通过对凤凰古城居民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旅游地社会责任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影响:(1)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积极影响→居民生活质量;(2)旅游地社会责任→社区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3)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积极影响→社区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此外,旅游地社会责任对旅游消极影响和居民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影响,同时,旅游消极影响对对社区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而对居民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连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连市居民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但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两大环节入手,积极探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0,(1)
通过分析成都市新建商品住宅市场真实成交数据,研究了迁入人口对住宅市场的支撑作用,结果显示:迁入人口对成都市住宅市场的贡献超过50%,且以市外省内地区、三线及以下城市、西部地区为主;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二圈层,且对各圈层住宅市场的支撑作用由内向外梯次衰减;迁入人口在首套刚需房、二套改善房市场占比均超过50%,且对后者的支撑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程度,更要关注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程度。昆山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人口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国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该文在对昆山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人口、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全面小康阶段的发展特征,提出昆山实现全面小康后在未来发展中科学的人口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有效引导人口与社会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而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疆,经济很不发达,人口素质不高,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发展现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状况和周边环境状况出发论证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对策性建议和解决方法,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口迁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增长则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吸引力。由此,人口流失地区往往面临人口迁出与经济增长缓慢且互为因果的循环困境。健康服务业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进而引发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缓解人口流失地区的发展压力。基于2009—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人口迁移、健康服务业、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适度人口迁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健康服务业在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存在调节效应,其中社会卫生支出的调节效应最显著。健康服务业的调节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当人口迁入未达到门槛值时,健康服务业短期内会弱化人口迁入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当人口迁入超过门槛值时,健康服务业会弱化过度迁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人口迁出地区,这种效应则恰好相反。因此,应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适度放宽健康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以“防、治、养”为主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调整政府卫生支出投入比例,实现健康服务业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中的居民生活质量宏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居民生活质量的概念出发,探究居民生活质量的宏观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生活质量就越高,但并不总是显著的正相关;国家政策的倾斜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是通过受教育形成并提高的.本文还认为,价格上涨、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会抑制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估算了2009—2013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农村和城乡总体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并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人口相关因素对于城镇、农村不同层面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城镇、农村不同层面下,人口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地区的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0.618 2,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率、户规模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负向、负向作用,性别比为非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09 4,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性别比、户规模分别是非显著的负向、负向、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模式——以梅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07,27(3):458-462
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流源地”,其人口城市化模式具有显著的特征。从人口城市化的导向、动力、空间、目标等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的模式特征,认为受多重导向作用。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非剩余”劳动力推动明显,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非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用CHNS的2009年和2011年数据,基于Tiebout模型,运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在分别控制了地区效应、年份效应和城乡效应的前提下,测度了政府质量对居民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质量的提高会促进居民迁入;居民迁移更看重政府在文化政策、经济情况和卫生状况的质量,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质量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度;中国居民迁移有其特定原因,居民迁移行为也存在诸多不理性因素.因此,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平衡跨区域的政府质量,引导居民迁移向着理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满华  赵德爱 《生产力研究》2004,(2):107-108,114
进入新世纪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越来越多 ,所占比重逐步增大。本文以山西省和上海市为例 ,分析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与文教娱乐支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中国的人口迁移得到了大发展,其中女性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男性,人口迁移中长期的男性优势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女性迁入人口对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化地区有很高的集中度,主要迁出源是位于中西部的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区。在不同的女性人口之间,较年轻的未婚者迁移率明显高于已婚者,此外,受教育程度、民族成分等对迁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县域城市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县域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讨论的基础上,以县域为单元分析了江苏省城市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经济学解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县域城市生活质量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南北内部高低交错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分异情况不尽相同;同时生活质量表现出在苏锡常地区"高—高"集聚,东北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南京地区"高—低"集聚的特征;受到当前中国所处的快速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弱,表现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生活质量一般较高。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地方政府应加大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的财政支出,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各方面的提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下浙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 《经济论坛》2006,(11):23-25
一、导言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大自然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空间,它所表现出来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组织效应和辐射效应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则是一个过程,是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使人口、资源、技术、信息、资本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现代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卫星城就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卫星城的产生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口和  相似文献   

18.
文首文 《经济地理》2008,28(5):887-890
从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的角度,通过对广州、深圳、肇庆、惠州、泉州、张家界等8个旅游城市的调查统计,分析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旅游社会承载力的差异与共性,从而为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旅游社会管理提供参考.重点解决了不同发达程度城市居民感知度的异同比较和不同发达程度城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稳定性比较的问题.最后根据3组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居民感知数据,建立了一个关于旅游城市社会承载力的居民感知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季健 《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12-216
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对发生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从公共服务、就业、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理、居民健康、居民环境意识等六个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及构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小城镇切忌遍地开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应当清楚:“城镇人口”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亦即并非让农村人口住得更集中,他们就成了城镇人口。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标准本质上说应该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只有人们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生活方式改进了,“农村人口”才会真正变成“城镇人口”。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些新迁入的居民中仍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只能还算是“农村人口”。如果有些“小城镇”的居民中这种“农村人口”占了更大比重,那么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人口更为集中的“大村庄”。笔者认为,很多中西部省份所谓的“小城镇”正是这种“大村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