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2.
周浩 《财经科学》2012,(7):50-59
本文构建了动态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影响。结果发现,价格型货币工具对通胀预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数量型货币工具则不显著;在短期内,价格型工具比数量型工具更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应有针对性的搭配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可信性,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货币政策视角梳理了预期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探讨了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现实启示。本文研究发现,预期管理理论以货币政策可信度为核心,历经从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的摇摆到融合政策承诺与中央银行沟通并形成前瞻性引导的过程,各种预期管理思想的引入均通过对货币政策施加各种约束,促进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提高公众预期形成的精确性。构建以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为基础的预期管理框架,改进以预期形成机制和金融体系的模型化为代表的模型结构,采用机制设计方法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成为未来预期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而言,加快以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金融改革,强化以价格稳定为核心的货币政策调控,并通过有效权衡稳增长、调结构与反通胀之间关系,塑造坚定的反通胀立场,形成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同时构造兼顾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中国特色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提高预期管理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通胀预期陷阱的生成机理是货币当局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本文运用理论模型对承诺解、欺骗解、均衡解、陷阱解依次进行了演绎推论,通过经典函数找到了通胀预期陷阱区。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近年来共有三个连续型与间断型的通胀预期陷阱区域,这说明我国公众的通胀预期在短期是学习型适应性预期,在长期属无偏性、有效性的非完全理性预期。公众通胀预期非稳定性和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常态,但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中国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问题存在但并非显著,超常经济增长冲动、政绩导向和投资增长是通胀预期陷阱的宏微观主导诱因。  相似文献   

5.
通胀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关键变量。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大量货币投放下的低通胀率给政策规则的有效性带来重大挑战:传统以物价指数为测度的通胀目标不但已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开支的新变化,而且无法捕捉当前已不容忽视的资产价格和投资品价格对居民价格感知的影响。通过建立具有信贷约束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可抵押的资产价格泡沫引入通胀目标,可以考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资产泡沫波动会抑制家庭消费,但有利于资金向生产部门聚集,促进实体经济生产;在通胀目标中考虑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能够熨平泡沫波动、稳定经济;考虑资产价格后,泡沫波动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得到降低,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因此,宏观政策调控应注重资产价格对通胀水平的真实反映,结合形势需要稳定市场预期,灵活引导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物价持续上扬,通胀预期压力不断加大,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该文从流动性过剩、外部输入因素、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市场化改革滞后四个方面分析当前通胀的原因,并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化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增强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通胀预期的运行特征、态势及有效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胀预期主体的分层性、通胀预期基础的混沌性、通胀预期过程的持续性、通胀预期强度的波动性是当前我国通胀预期的基本特征。近期国内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强化通胀预期的因素不断涌现。为了防止严重通货膨胀局面的出现,短期内应坚决运用包含加息手段在内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收缩流动性,长期内则必须摆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9.
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且人民银行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保证经济增长.本文的主要内容是4万亿投资对经济及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复苏后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实施、调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推导卡尔曼滤波式适应性学习方程,利用1990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的通胀数据,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估计,并进一步从认知偏差检验、无偏性检验和有效性检验三个层面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较好地反映了实际通胀率的波动,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较明显的平滑倾向,学习型通胀预期有较明显的近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科学测度居民的通胀预期水平,是宏观调控部门有效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并实现物价稳定的核心技术环节。在对各种测算方法进行理论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我国1997—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净差额统计测算法、概率测算法、计量模型测算法等在我国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不同特征的通胀预期有着不同的测算原理;我国公众的通胀预期属于适应性预期,具有黏性特征,是一种有限理性的预期;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方法更适合于测度并预测我国居民的通胀预期水平。我国应从健全物价预期统计调查体系、加强与公众信息沟通、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等方面提高通胀预期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胀预期测度是通胀预期管理的前提。文章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特征,在无套利假设下,将实际通胀率这一宏观变量纳入传统的因子模型中,并运用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数据对我国居民通胀预期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通胀预期并不完全满足理性预期假设,而是与实际通胀之间存在有规律的系统性偏差,短期实际利率的变动是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通过强化货币政策前瞻性可以消除这种偏差,从而抑制实际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合理政策有效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EGARCH模型捕捉央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及其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被市场有效捕捉和解读,实现了通胀预期管理目的,增加沟通频率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波动;但央行的"言行偏离"加剧了短期通胀预期波动,降低了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通胀预期存在分布厚尾性和右偏斜,市场出现极端预期的概率较大,且更倾向于预期通胀上升,通胀预期波动的群聚特性表明其具有阶段性自我强化特征.研究结论为央行沟通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撑,揭示出的通胀预期分布特征对提高央行预期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方向以及程度进行的事先估计。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本文主要在公众通胀预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和测量的方式,分析通胀预期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而后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货膨胀持久性是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之一,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扩展和完善我国传统通货膨胀理论,本文对通货膨胀持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综述,在分析通胀持久性来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估计持久性水平的单变量方法和多变量方法,并分析经济结构、价格机制或货币政策变化对通胀持久性的影响。同时,文章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通胀持久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指出制订货币政策时低估通胀持久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分析现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模式,概可分为低增长、高通胀;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低通胀;高增长、低通胀四种类型,高增长并不必然伴随高通胀。高增长、低通胀是各国货币政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经济运行模式的最佳选择和唯一选择。实现高增长要以扩大再生产和经济顺利运行为前提,实现低通胀则以适度控制货币供求量为条件,其难点在于寻求发展和稳定二者间的均衡点。为此,要打破对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种种制约因素,通过适当增加投融资力度、优化经济结构、输通流通渠道、谨慎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CPI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央行两个月内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引起了媒体对通胀预期的大肆渲染,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恐慌。为此,文章认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通胀预期;认清炒作通胀预期的危害;认识到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适度的通胀有利于保增长、促就业;科学的实施通胀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搞好宏观调控和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通胀惯性与货币政策效果紧密相关。本文应用具有统计无偏性的"Grid Bootstrap"估计法和未知断点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了1980—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本文发现,在低通胀环境下通货膨胀仍然呈现相当高的惯性特征,这暗示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依然非常明显,通货膨胀对政策变化的反应速度缓慢。计量结果说明,中央银行至少应该在出现通胀压力前一年采取措施,来应对高通胀惯性环境下的政策滞后效应。因此,新时期货币当局不仅需要保持对通胀抬头趋势的适度警觉,而且应该关注高通胀惯性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预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即是通过引导公众形成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以达到维护经济稳定的目的。本文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运用贝叶斯方法,从预期的角度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需针对的主要经济目标及预期冲击影响宏观经济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短期效应更强;货币政策预期冲击对通胀的影响显著,其次是对就业的影响,对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胀与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同方向波动。实行货币政策前瞻性应主要针对通胀和就业目标,引导公众形成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契合我国现实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剖析了宏观政策转型与通胀预期管理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998年我国宏观政策由以行政性干预为主转型为以市场化调控为主的模式。在此之前经济处于预期陷阱之中,而在此之后宏观政策能在短期内遏制通胀预期。但是,受反通胀与稳增长之间抉择的影响,加上行政性干预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渠道由对市场化调控的"溢出效应"转向基于微观预算软约束的"逆向选择效应","货币政策状态"与"信贷供给状态"可能出现不一致,从而对通胀预期管理构成挑战。据此,建议宏观调控应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前提,并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破除对行政性干预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