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年来中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世纪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角色和战略必须要有一定的调整和转变,我们必须把视线更多地投向第三世界,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邵峰 《新远见》2009,(10):34-45
2009年是新中国六十年华诞,值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回顾和反思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所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其中的巨大变化,无疑对中国外交的认识和未来更大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回顾历史是一种非常清晰有效的方法。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保持了基本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三个基本原则没有变:第一,独立自主原则作为中国外交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没有变,但邓小平和以后的领导人对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解更加科学全面。第二,中国提出并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了从适用于发展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到适用于发展与所有国家关系的历史转变,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外交思想的宝贵财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永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此不做详细的阐述,而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中国外交战略发生的重大变化方面。从国际战略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笔者将从六个方面探讨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和变化,以期勾勒出一个中国外交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义利观是我国外交政策理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面旗帜。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时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此后他在多个外交场合和国内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秉持真实亲诚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4.
王红续 《新远见》2011,(7):17-3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从“外交学中国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历史使命、现实机遇、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其创建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民间外交也已经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民间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闪闪  于瑞瑞 《企业导报》2014,(3):36-36,2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国梦"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其间的荆棘坎坷是难以想象的。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及氛围是实现中国快速发展与繁荣的前提,而中国梦实现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人民幸福。那么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持国内及外交上的政治稳定局面,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坚定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用公共外交政策作为研究视角,从而发掘公共外交与河北省区域对外开放成效之间的关系,探寻两个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与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细分公共外交因素的组成因子,以河北省作为次国家行为体,放眼于国际关系体系之中,提出有利于河北省对外开放的政策方针,从而发展河北省的物质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身份及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远见》2007,(12)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国家执行某一外交政策是因为这样做符合自身的身份定位,即行为体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要做符合规范的、"正确"的事情。根据这一理论,行为体的行为应该要与源于自身身份的角色期望保持一致。这就是说,如果中国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外交行为就应尽可能符合这一身份。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身份实现了从"求生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求壮大的发展中国家"到"求声誉的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由"革命造反"到"建设优先",直至"责任不可回避";国际任务由"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到"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直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本文意在梳理中国的国家身份演变脉络,从而洞悉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重要力量的深层次原因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外交大丰收对中国企业界意味着什么?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2006年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所谓“大丰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面丰收;二是收获的成果有分量。中国外交有四大块: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2006年这四大块里均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从下列标志性事件中看到:2006  相似文献   

10.
肖海燕 《企业导报》2009,(10):14-15
加强软实力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现实意义重大。它能拯救精神的失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力;形成对硬实力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1.
资讯     
印外长称中国崛起挑战印度由于注意到北京比以往更加有力地进一步争取利益,印度11月3日说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以及维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处理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穆克吉以印度的安全挑战与外交政策规则为题在国防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长期的挑战将是制定出包括安全和外交政策在内的一套政策。他说,中  相似文献   

12.
非洲国家是中国的传统战略盟友,当前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伙伴。在中国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分析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深入理解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于全面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红续 《新远见》2009,(10):21-33
外交理念反映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处理本国与世界关系的长远指导思想。外交理念首先反映一个国家在利益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其次反映其对本国与世界关系,与其他国家在权力、地位等关系的认识与定位,规定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以及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深刻体现该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外交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而它们的变革和转型也是相当困难和长期的过程。在外交谋划和实践中,理念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指导着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外交体制,指明了外交实践的基本行为模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代新中国领导人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吸取了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精华,结合他们所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对西方外交思想和制度的利用,提出了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一系列外交原则、战略和政策,导演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大剧。  相似文献   

14.
两伊战争中苏联围绕着防止美国渗透、寻求海湾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支持两大战略考量,采取了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成功维持了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在阿富汗问题上也有所成效。战争之中苏联的外交政策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而从1982年开始却逐渐加大与伊拉克的交流,与伊朗关系不复从前,而从1984年开始苏联更是加入了敦促伊朗停战的队伍,最终与美国合作迫使伊朗接受停火。两伊战争中苏联与美国外交政策从战略目标、外交手段、外交政策阶段性均有诸多异同点,美苏并未直接相互对抗的特殊形势更是使这场战争区别于朝鲜战争等,成为了冷战格局中冷战烙印较小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同时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特点,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理论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延伸到国际领域,延伸到党的对外工作,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十六届六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理论的脉络,根植于邓小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这是形成中国“和平崛起”方略的理论基石。“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理论为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贡献,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法鲁 《活力》2005,(1):102-102,56
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这个世界发展的主题。随着中国加入WTO,21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一个富于挑战的世纪。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闻编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罗建波 《新远见》2008,(5):40-54
中国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海外学习汉语的总人数超过4000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热捧,中国智慧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全面融入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树立。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JoshuaCooperRamo)率先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并将之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他说:中国"以惊人的榜样力量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国影响作为显示实力的主要手段。"此后,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软实力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权力转移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及时分析中国软实力现状并据此拟订适时的外交政策,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志乐 《新远见》2013,(4):19-23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企业与全球公司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实现了互利共赢。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中,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挥全球公司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外交政策上,中国变得强硬了,但这是否适当呢?这得从2008年说起。2008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国际金融危机于美国爆发,这次危机不仅损害了美国经济,也影响了美国的软实力,因此很多中国人相信这意味着美国的衰落。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应该更强硬。我觉得这是个误解,虽然美国衰退了一些,但它没有衰落。中国外交政策更多的强硬态度反而给处理中美关系带来了更多困难。在对待邻国上也一样,像印度、日本、越南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