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2000年后,平均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但同时,货币供给量更是高速增长,M2/GDP比率不断上升.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中,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否与货币供应的增加存在某种关系?经济发展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物价水平变动产生何种影响?房地产投资在货币分流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对2001~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计量检验,从实证角度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货币之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国债发行已产生显著的货币供给量倍数扩张效应。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并正确运用国债发行这一调控工具,把它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调控宏观经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许多国家的泡沫经济都是以股市的暴涨暴跌为特征的,因此以股市为例对泡沫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具有典型意义和实用价值。根据1990—2002年的货币供应量与股价指数,运用相关分析法对中国股市泡沫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表明:股价与货币供给量高度相关,即货币供应量增长最快的年份,也正是股指上涨最高的年份。可见,控制货币供给量是防范泡沫经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论金融霸权的表现及对其抗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金融霸权概念及其渊源的分析,从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和攻击性的金融投机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金融霸权的表现,提出了抗御金融霸权的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业务综合化现象,介绍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提出业务综合化将产生货币替代现象、货币需求降低、货币增长下降等货币效应,并通过分析银行业务综合化指数与货币供给年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效应。其政策意义在于,建议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考虑金融业务综合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具体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用现存的货币经济学理论均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这些现象,为此需要研究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研究虚拟经济格局下货币供给行为及货币供给量变化对于物价变化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在虚拟和实体两部门经济结构下,现代经济周期运动的不同阶段出现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背离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而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难以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广义货币状况指数是包含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信贷量的复合中介变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充分考虑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种操作工具和多重传导渠道,将货币供给量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纳入到货币状况指数中,通过运用VAR模型以及脉冲函数,构建广义货币状况指数GMCI;运用趋势分析和格兰杰检验验证GMCI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GMCI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能够有效反映货币政策传递效果的结论,主张将GMCI纳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费雪交易方程是涉及货币数量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关于方程中的货币量,几乎所有研究使用的都是货币存量.凯恩斯早就指出过,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预备需求和投机需求三种形式,以货币供给总量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显然不妥当.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商品的交易周转速度计算货币交易量的方法,并发现货币交易量相对于货币存量小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目标相关程度高,具有较好的可测性、可控性;在中国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单一货币规则是可行的;严格执行货币供给量与相关经济目标挂钩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助于确保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认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简略的回顾。通过使用Granger—Sims因果关系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中国在1985-2001年间货币供给量与产出、物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的特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将影响物价的变化。短期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因此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利率调节,而不是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的目标首先应该是稳定物价,在此基础上短期内可以适当地使用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蔡志新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87-93,104
陈虬经济变革思想在农业方面,建言限田和垦荒,认为必须采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农学理论来增加中国农业产出,以抵制外国农产品输入;在工商业方面,提出了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抚华商和修铁路6项政策;在财政改革方面,主张定税制、变盐法、定国债和权度支;在货币制度建设方面,对清末制钱和银质货币的繁荣、货币兑换标准的混乱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要求政府把货币的发行权收归国有,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和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希望建立一个包含金、银、铜币和钞票在内的统一的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共生危机理论是传统金融危机理论演进的结果。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机制有着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它源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不当的汇率制度和政策、银行体系中的货币错配等体制因素为两危机共生提供了环境,在信息不对称、公众预期、道德风险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流动性、资本流动以及政府政策等渠道相互传导,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往往成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而改革的重点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中立化。要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中立化,基本前提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中立化,以及国际金融体系霸权的消除。最终使用没有主权色彩的“一种全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促进国际金融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抗战时期毛泽东的金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毛泽东针对当时的客观实际,卓有成效地领导了金融工作,形成了金融要为中心工作服务、根据地要组织货币发行、发行数目不应超过边区市场的需求数量、应有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后盾以及根据地货币应维持不低于其他货币的比价的金融思想,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后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金融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发行和控制,不仅有着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的压力,而且会受到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非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困扰;投机资本的走势对于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及效果,有着深刻影响;而消费行为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则更为深刻地影响着资源现时与跨时的最优配置。研究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投资与消费行为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的起因与治理对策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探求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对我国目前稳定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熨平物价上涨,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理论分析表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信贷规模、财政支出、国际储备以及准备金率.实证分析表明:政府收支和准备金率这两个因素影响不显著.因此,我国若想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贷款行为缘于政府政策引导、国家投入不足、评估迫使,应通过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加强贷款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偿债基金、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教育捐赠、增加销售与服务收入等方式来化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与低通胀共存的状态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迅速货币化产生的巨大货币需求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使之没有完全表现在产出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上。事实上,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些年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成为金融资产被窖藏了起来,从而使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部门。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在扩容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我国货币之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政府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字时,增收铸币税具有重要意义。在面临通货膨胀威胁时,必须适当放慢货币供应速度,减少铸币收入。理论证明,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减少铸币税可以有效缓解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0.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两个金融子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除了这两个市场的合理均衡发展及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之外,我们还应促进两市场间的有效资金互动其一,选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最优互动点,我们认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回购市场是两个较好的选择;其二,在选定的互动点上,设计更有利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互动的市场微观机制,如建立信用中介网络和引进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