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和国际产业的发展,广东经济的未来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而义也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产业转移的挑战。本文认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是提升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为此.本文提出广东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新模式及政策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国际竞争力与广东产业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鸿宇 《南方经济》2002,151(4):28-31
本文从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定义出发,探讨了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认为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分析了广东国际竞争力的特点,指出产业整合是提高广东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广东产业整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家电产业是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在全国家电生产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承接制造业转移是我国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并据此制定和调整广东省的家电产业政策,是增强广东家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许多趋势和特点,将给我市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带来许多新机遇。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产业立市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辽宁经济发展,提高辽宁的承接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构造地方产业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制造业转移有助于整合各国资源,提升各国产业竞争力。结合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特点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是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带动的,加入WTO后,广东的经济会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局面,面对全球的竞争,广东的普是否有竞争的优势,下面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广东的产业目前所具备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以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源自何处?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本文选择中国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从实证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而竞争优势各要素对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是成功地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集中力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上,实证的结果显示出其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各要素.因此,今后中国政策的制定应该侧重于培养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为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9.
程宝栋  田园  龙叶 《科技和产业》2010,10(2):1-4,34
首先回顾与评价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并得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长期适用性的结论;紧接着,在经典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通过联系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导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模型;模型的得出可以为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0.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简评,提出今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趋势。提出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将其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现状及转移方式基础上,研究深圳三大产业布局、行业集中度、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外贸依存度等产业结构特征,发现深圳产业难以占据高附加值环节、产业投向不尽合理、金融机构密集度低、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人才匮乏及软环境有待改善等主要问题,建议深圳调整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国际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生态产业链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汝茂 《特区经济》2008,(7):279-281
本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优势、劣势;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深化文化体制市场化改革,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大力营建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注重文化产业本土化,打造优势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13.
苗辉  由亚男 《特区经济》2008,(9):214-216
本文在新疆纺织业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质量指数等指标,对新疆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发展新疆纺织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林雪 《特区经济》2012,(7):283-285
本文从目前中国玩具产业概况及国际竞争地位出发,利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对我国玩具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三个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指数的分析,显示出我国玩具业出口数量优势大,外延型国际竞争力强,但又一直处于上下徘徊状态,存在可能下降的趋势。对此,本文剖析了我国玩具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指出我国玩具产业内涵型国际竞争力较弱,存在质上欠优和综合性上不强等问题,得出了我国仅是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却不是玩具制造的强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崔学海 《特区经济》2008,(10):45-47
本文阐述了东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东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东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和措施,对于东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建耀  李芊蕾 《特区经济》2006,210(7):28-29
当前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给上海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海制造业应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而以发展跨国投资带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李向升 《特区经济》2006,(12):317-318
中国是化肥生产大国而非化肥生产强国。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着重从规模经济、产业布局、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对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国际环境变化的特点是国际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竞争白热化。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是:内部贸易显著增长,经济集团内部贸易量不断扩大,技术贸易发展迅速,进而推动航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资产重组。国际航运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大国都把航运作为争夺国际市场、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竞争手段。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分析认识国际航运市场的宏观格局、市场竞争形式和未来发展模式,这是关系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辉  阚兴龙 《特区经济》2011,(9):144-145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入境旅游者人数还是在旅游外汇收入方面,广东国际旅游业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广东国际旅游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的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各部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its leading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Data on recent trends in production and trade are reviewed and the evolution of a corporate strategy in the post-oil-crisis period described. The industry seems, after decades of relatively gradual evolution, to be in the throes of major change, leading to an even greater concent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hands of the leading transnationals and also to a greater international dispertion of productive facilitie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a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