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王文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67-71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各地区掀起了一股发展产业集群的热潮,这股热潮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目前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各产业集群间联系效应不强、地区间集群同构等问题,并针对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链条型产业集群、互补型产业集群等相应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承接沿海地区成熟、高水平、高效率的转移产业,能够促进辽宁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优化投资环境,明确各地区承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度,提升产业园区承接转移的竞争力,探索产业转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现有基础之上,运用多地区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长江经济带存在合意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不存在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其中江苏和浙江同基准的产业结构趋同属非合意。  相似文献   

5.
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趋同,甚至导致了局部的恶性竞争。立足"互利共赢"原则,着手解决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本文运用"蓝海战略"对江浙沪三地各自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四步动作"式的产业调整步骤,并就长三角未来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分析产业同构及其合意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偏离-份额法构建了产业同构合意性判断的改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2005~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构性问题,并针对产业同构的非合意性,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冯邦彦  李建国 《开放导报》2006,(4):74-77,81
区域城际产业同构分为行政类同构和集聚类同构两种。我国原有的城市化战略忽视了城市的市场范围、城市层次和产业分工的一致性、城市的功能定位、城际的网络效应等,因而加剧了区域城际产业行政类同构,减弱了集聚类同构。基于区域城市间产业同构化的视角,我国要摈弃以前违背市场规律的单一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制定宏观的区域城市群化战略能够利用城市的正外部性、城市的自组织能力、城市的等级体系,协调城市行政利益从而减弱产业行政类同构,加强集聚类同构,以此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金辉 《特区经济》2009,(11):53-56
在对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演化轨迹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指出滨海新区内各功能区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群化态势不明显的客观实际,对优化滨海新区产业空间格局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引导和促使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郑恒 《浙江经济》2004,(18):43-45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次区域表现的产业同构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浙江在未来产业发展定位中,如果人为地去实行所谓的“错位”发展战略.破坏产业自增长机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2年和2007年国内31个省区市纺织业2~4位截面数据,运用同构系数计算公式比较近年各省区纺织行业内部结构的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2002年纺织实力较强的省区间,同构系数均比较低,但2007年,排在前13位的纺织强省其同构系数大幅提高。总体看,大范围的、全局性的纺织行业结构趋同现象已经出现,且有加剧趋势。产业集聚形成的地区纺织业结构趋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省区间形成纺织业的水平分工,属于合意的结构趋同,但非合意的结构趋同,则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模式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打造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源泉,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针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优化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同构的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关于产业同构程度的测度方法,在许多著作和文献中已有涉及.但不是太全面,文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著,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近两年经济增长乏力,亟待探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产业结构也需转型和升级。而同时辽宁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因此,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既推动陆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带动海洋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实现辽宁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海陆产业联动机制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辽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演变与特征,再通过灰色关联度指标衡量了辽宁海陆产业间的关联性,探寻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及关联程度,最后从延伸海陆产业链、开发利用海岸带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欣 《辽宁经济》2014,(8):42-44
本文论证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推动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作用,客观评价了辽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现状。指出辽宁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少、资源集聚慢、园区实力弱,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存在明显的产业同构化现象以及集群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不足。并从延伸产业链条、合理规划园区、加强环境建设、构建创新体系和探索国际化合作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2007年至2011年间辽宁沿海经济带三大产业比重变动状况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行业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同构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恶性竞争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长三角各城市随着与上海工业相似程度的变化,经历了产业集聚效应和恶性竞争效应交替占优的不同阶段,长三角的发展不仅不需要减少产业同构,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同构化程度,同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创新投入和品牌竞争氛围,这样的产业结构会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限制恶性竞争行为,更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维良 《辽宁经济》2013,(10):26-27
高端产业能够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产业高端化是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本文对辽宁产业高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提出加快辽宁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