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勇 《浙江经济》2004,(21):33-34
稳定粮食价才是我国粮食市场的上上之选。目前的问题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逐步放开后的粮价在相当大程度上被置于市场无形之手调控,而这正是今年谷物正收,而粮价却大幅上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分析,今年市场粮价运行形势不容乐观。从供求走势来看粮价,涨价因素和抑制因素同在,涨价强于抑价。 抑价因素。一是从粮食生产供给趋势进行判断,我国粮食年生产总量能稳定保持在4350亿公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8):3-13
由于粮食连续三年丰收.库存增加,2006年上半年小麦、籼稻价格里下降趋势。国家托市收购将支持小麦和水稻市场价格。但受粮食生产形势好转和仓容紧张等问题曲影响,下半年国内粮价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下半年调控政策应继续以稳定粮价,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切实抓好国家托市收购,充分发挥储备粮轮换吞吐和进出口等措施的调控作用,加强粮食产销衔接,引导和稳定备方的价格预期,避免根价回落。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9日,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联合国粮食组织指出,世界上已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警告说,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1993年,我国在粮食流通改革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即在绝大部分地区放开了粮油价格,粮食流通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整个粮食流通进入国家以一部分储备粮为调控手段,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供求规律运行的市场轨迹.从整体上讲,这一新的粮食流通体制的运转是正常的,但自11月份以来,粮油价格却节节上升, 出现了部分农民观望惜售,城市居民恐慌、争购的现象.这次粮食涨价,使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即放开粮价,不等于形成了粮食市场,也不等于粮食市场会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运行.我们应认真总结、分析这次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粮价的途径.一、地区结构性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6.
今年全国农村粮食收购价格坚挺上扬,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0%,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涨幅高,涨势最强的一年,分品种看,小麦和稻谷涨幅最高,全年一路上扬,到今年四季度又上了一个台阶;玉米价格保持坚挺,稳步上升;大豆则较为稳定,价格涨势较弱。今年全国粮食价格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1.1993年四季度粮食收购价格高速爬升的惯性影响。2.今年6月国家粮食提价政策出台的带动。3.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推动。4.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出口需求快速增长影响,国内粮食供应偏紧,带动了粮价上扬。5.宏观管理跟不上物价放开的新形势,人为哄抬现象加快了粮价上扬。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6,(95):1-13
2006年一季度,由于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惠农政策的影响,全国粮食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变动差异较大。从二季度以后的形势看,随着夏粮上市,预计后市粮食市场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但下行压力较大,而且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效果,对种粮农民增收不利。因此,应充分发挥储备粮轮换的吞吐调控作用、适当增加出口等措施,托市保价,引导和稳定各方的价格预期,避免粮价回落。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开始,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发生剧烈上涨,小麦价格几乎翻了一倍。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国际粮价一季度平均上升16.5%,令全球1亿人陷入饥荒。 高涨的粮价足够引发恐慌,一些国家为保留更多大米供应国内市场,以缓和大米价格上涨压力,开始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缩小以至消灭粮食定购价和市场价的差距,把粮价大体稳定在国际市场到岸价格水平,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完善粮食购销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要求粮食定购价与粮食市场价并轨。粮价并轨,提高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不仅关系到粮食本身的长远发展,而且是农业从计划经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全国农村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涨幅,与上年比较,涨幅有明显的回落,下半年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变动相对平衡,渐入正常轨道,从总体上分析,今年粮食出售价格已经逐步摆脱了1994年持续高涨的险峻局面。今年全国农村粮食出售价格走势趋稳的主要有利因素有:一是今年全国粮食生产丰收,总产量在9100亿斤以上,较上年增加200亿斤。二是国家粮食净进口政策落实到位,进口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进口粮食品种结构明显改善,截止7月份累计,进口小麦439万吨,较去年增加61%,进口大米1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倍,进口玉米的186.4万吨,进口量大是近年来没有的,粮食供给量的增加,对缓解供求矛盾,平抑粮价,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后几个月粮价涨幅将逐渐回升,第四季度的粮价涨幅将高于三季度,预计下半年粮价同比涨幅将在15~20%左右,主要理由是: 一、粮食销售价格的调整幅度较大,迟早将波及到市场粮价上升由于国有粮食部门能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受政策支持。即使经营亏损也能维持下去,而集市粮贩是无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8,(10):18-19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就近期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答记者问时表示,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目前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基本稳定。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在国内粮源充裕、严格控制粮食出13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报告》2006,(10):1-14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4840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3.1%。由于2004年、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矛盾有所缓解。国内粮食产销缺口由2004年的2050万吨,缩小到2005年的1000万吨,但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2005年粮价稳中趋降,粮价下行压力增大。2006年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合理粮价。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稳定粮食市场预期,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以来,沿海粮食价格上扬,引发全国性的大米、小麦、玉米市场价格相继上涨,粮价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此次粮价波动,从全局而言,主要是心理、投机等暂时因素推动起来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到位后,粮食市场随之稳定下来,但粮价波动也反映出了粮食购销体制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改革和完善粮食购销体制,才能保证粮食市场的相对稳定.一、用商品经济观点认识粮食这 一特殊商品过去,由于我们对粮食实行了40多年的统购统销政策,不把粮食当成真正的商品来对待,以致对1984年和1990年粮食大丰收后普遍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不理解,不敢承认粮食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粮食购销体制也不敢有任何松  相似文献   

15.
夏粮收购中的若干问题调查上饶县在今年夏粮收购工作中,坚持执行中央、省、地、县确定的粮食收购政策,做到不拒收、不停收、不限收、不压级压价,不向农民打“白条”。近来,笔者深入基层有关部门及走访一些农户,紧紧围绕今年夏粮收购形势、特点及收购资金安排、供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价正在逐渐向国际市场看齐,而国内小麦价格还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大米也低于国际价格。国内国际粮价相差那么大,不免让人忧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升的压力下,中国粮价一旦和国际接轨,可能引发下一轮通胀,而粮食对通胀的推力会远大于猪肉。  相似文献   

17.
周丹波 《发展》2005,(2):25-25
2004年是甘肃省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的第 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八十一点二亿公斤,是2000年以来的 最好收成,农民增收七亿多元人民币。 2004年以来,甘肃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 委"八号文件"精神,落实减免税赋、保护基本农田等惠农政策, 省政府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一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 贴,加之市场粮价合理上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报刊文摘     
1986年是中国粮食丰收年,总产量达3900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100亿公斤。在这种情况下,为何市场供求反而偏紧,粮价上涨呢?据对湖南、湖北、江西三个主产粮要省调查,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9.
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一季度国内粮价环比小幅上涨。2005年国内粮食供给将会继续增加,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未来国内粮食价格将会出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从短期来看,主要是把握好粮食进出口调节力度和时机,合理安排国家粮食储备吞吐节奏,应及早安排粮食收购资金,做好粮价跌破最低收购价的各种准备。从长期看,需要建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建立与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挂钩的直接补贴机制,完善粮食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亚信息》2008,(3):48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部长阿合买江·叶西莫夫对记者称,在同哈国大型粮食供应商和加工企业协商后,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暂时不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哈萨克斯坦是国际市场上的一个主要粮食供应国,当今年2月底出现哈萨克斯坦有可能从3月1日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的传言后,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了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