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影响当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1.利牵调整。从1993年开始,国家为稳定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连续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调动了居民的储蓄积极性,使得1995年储蓄出现高速增长。而中央银行在1996年两次调低利率并停办了保  相似文献   

2.
继今年4月1日国家取消对三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保值补贴后,又于5月1日以平均0.98%的降幅降低了全部储蓄存款利率,这使得有些同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储蓄存款利率的下调,必然弱化居民储蓄行为而强化证券投资行为,从而加剧储蓄分流,引发储蓄滑坡。然而笔者认为,存款利率下调,不会引发储蓄滑坡。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外币储蓄存款利率是否会随美国利率今年以来连续下调,已成为那些持有外币储蓄资产的居民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处于不断上升、加速增长的态势。但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居民在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增幅却出现了下降趋势。进入2007年,增幅缩减速度加快。本文对1995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一季度居民储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估测我国居民的储蓄函数,认为我国居民储蓄主要受收入影响,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差。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储蓄分流有一定作用,但还不明显。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居民储蓄具有较强的经济理性,基本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上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和银行信贷是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变量.对我国2001~2012年2月的实际利率、储蓄存款增速和各项贷款增速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的传导机制在我国作用显著,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鉴于此,我国应尽快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提高实际利率,加快银行业经营转型,培育非银行金融体系,促进我国金融深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4年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高达12万亿元.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增加使储蓄存额快速增长;不确定性的心理预期,促使居民存款预防性动机增强,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金融商品单一,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资金不能及时向消费分流,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会产生负效应,如消费率下降,抑制投资;使银行金融风险增大;容易形成虚假的买方市场.为了消除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负效应,首先要解决影响居民谨慎消费的制度因素,其次改善储蓄投资的转换渠道,增加金融商品供应,再次完善社会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居民的有效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7.
郑兰祥  祝伟 《特区经济》2006,(11):80-82
本文根据1982~2004年有关数据计算了我国“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地下部门的净金融投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实际利率”及“实际投资增长率”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各个变量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金融活动会导致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正向偏离,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协整理论的因果关系研究,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本文通过因果关系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并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VAR)选取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及宏观经济关联变量,对中国1993年~2002年间货币政策行为传导进行了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贷、货币供应量M0及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消费价格、消费、股价、GDP及储蓄存款的作用显著,而利率工具的作用则较小.对于投资来讲,信贷、货币供应量M1以及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显著;而净出口、信贷、货币供应量对其几乎没有引导作用;相反,利率(市场化利率,存款利率)、汇率的引导作用却十分显著.最后,应用VEC模型对变量问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冲击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凯  周新苗 《特区经济》2020,(3):95-100
本文用Logit模型将贷款损失率转化为金融稳定性综合指标,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以CPI、GDP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做出各宏观经济因素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期的相应经济数据进行预测,并对下一期经济分别受各项宏观经济变量极端可信冲击下进行压力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以上三种宏观经济因素对贷款损失率影响显著,其系数的经济意义也与现实相符。此外,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关于利率的研究部分准确验证了我国利率的产出经济效应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期。本文为政府降低贷款损失率,提高金融稳定性而进行系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