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府纵向分权体制中的经济增长激励与同级政府体系中的横向财政分权过渡,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比重过低的体制性因素。在政府的要素支配权过大、经济职能过多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难以消除地方政府产业偏好对劳动报酬份额的不利影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政策实施空间受到限制。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破解居民收入增长的体制困境,必须深化政府向市场的经济分权改革,使政府职能回归应有的"公共"属性。  相似文献   

2.
虽然中央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民营农场制度、创新农村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制度,将为破解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制度困境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分权型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阐释了我国分权型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围绕集权与分权经历了多次变革。建立稳定的、有效的分权型财政体制应当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限分权的财政制度应当是我国分权型财政体制改革的可行目标。  相似文献   

6.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作为财政制度重要部分的财政分权制度也被赋予现代化改革新内涵。制度法治化、权责划分科学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和资源配置公平性是财政分权制度向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内涵及意蕴。纵观我国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实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相距甚远。未来改革应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财政平衡功能、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合理划分财政权责以及推进财政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崔平 《全国商情》2011,(2):77+8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笔者认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扩大农村资本形成的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价格改革和体制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窒息农业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在于增加农业投入。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分析农业对资金需求状况,进而提出增加投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财政体制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财政分权导致地方财权过大,地方财政规划不合理,地方财政存在着区域间的严重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加重了地区间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要规范财政分权,明确地方和中央的财权关系,以让中央有效地监管地方财政并实现中央和地方财税法律制度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把产加销、农工贸、技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从宏观经济调整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进程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金融分权是中国式分权的重要内容,与财政分权共同促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地方金融的发展以及区域金融风险的增强,金融分权问题日益凸显。然而既有文献对于金融分权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足。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式金融分权的研究脉络和成果,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并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基于相关学术研究的演进梳理中国式金融分权的概念内涵,并厘清其特征表现;接着,围绕金融与财政制度的改革变迁,对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分权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与阐释;然后,基于“金融分权是‘自上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诱致性制度变迁融合作用的结果”的基本判断,在传统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纳入金融手段获取经济资源的天然成本收益优势,阐释并拓展了中国式金融分权的生成逻辑;进而,总结并诠释了中国式金融分权的两大经济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与金融风险效应)的形成机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式金融分权研究提供可行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财政分权对我国地方发展的利弊,认为分权化改革是我国未来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的根本取向,并提出了省以下财政分权的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转变职能、简化程序;严控预算、调剂财力。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现状的相关细致分析,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旨,得出了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几点启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造成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地方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工业"三废"排放量;寻租腐败程度、财政赤字以及工业化生产也将导致我国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增加;此外,研究还得出我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3--2011年的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构成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则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财政与政治双重激励,致使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偏离,政绩考核扭曲,深陷政绩困局。化解地方政府政绩困局,必须立足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在当今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必要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存在社会治理资源与政府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益化趋势严重等问题。有必要以社会治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地方政府治理的民主性,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的法制化,进而全面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剩余索取权”,为其带来强的财政激励,同时由于政治集权,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晋升又面临着政治激励。此外,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地方官员还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在财政激励、政治晋升激励以及个人经济利益激励等三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9.
财政联邦制理论反思及其对中国财政体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政等领域。这种竞争有利有弊,要全面禁止既不可行,也不可取。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地方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以保护正当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传统的财政联邦制原则基于“仁慈性政府”预设,存在着内在的财政集权趋势,倾向于试图扼杀地方政府财政竞争。本文摈弃了上述预设,提出“修正后的财政联邦制原则”和“完美型财政联邦制原则”,以消除传统财政联邦制原则的误区。通过总结和剖析相关文献中有关中国财政体制的财政联邦制定位论述得出结论:相较于传统的财政联邦制,中国属于“准财政联邦制”国家。需要修正后的财政联邦制原则和完美型财政联邦制原则来框定中国政府的财政竞争,也需要“市场维护型联邦制”原则来辖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更需要竞争性政治联邦制原则来避免财政集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