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既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政府将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力逐步分解和下放的过程。财政分权则是中央逐步将财政收支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进而影响政府和市场在配置地区经济资源的权力结构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殷志红 《经济论坛》2006,(19):6-6,48
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最为复杂的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而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获取与分配,从而影响着各级政府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分配。财政分配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利益、矛盾与冲突。财政体制是经济利益转化为政治利益的“转换器”。每一次的财政制度变更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都是一次调整。  相似文献   

3.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与分税制前相比变化呈"反向剪刀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少,财力上移,但其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不断增大,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地方政府必然转向另一种约束激励机制扩大财源.其根本原因是现有财税体制存在问题并且相关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将所有矛头均指向地方政府,应从根本上改革体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财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因而与市场的互动方式必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本文通过考察我国财政与市场的互动演进关系发现,我国财政始终服务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财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财政内在地嵌入经济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一大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难是政府推进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即当原有的经济体系不能为财政收支提供足够的支撑时,财政体制往往率先改革,通过市场化、增量改革为政府寻找财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财政体制对市场的形成起着某种主导作用,市场化的方式和进程与财政收支存在对立统一和激励相容的国别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现行分税制度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激励型财政政策的分析架构。运用财政统计指标和面板数据方法,从中央的财政扶持力度、东三省财政收支规模、东三省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省级财政运行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行分税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东三省的财政激励力度;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出现"超经济增长"现象;东三省地区经济增长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向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建立地方财政良性运行机制,就是指地方财政体制、财政收支关系和财政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当前地方财政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建立地方财政良性运行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初步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体制王荣山1我国的财政体制基本理论历来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国家财政的方针、政策应由中央统一制订,地方贯彻执行。一切财政收支应纳入国家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保证预算计划完成。地方财政收支要经中央核定或分级包干后,在保证计划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范围是保证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效率的重要条件。该文认为依据财政征收效率和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分别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必然出现大部分财政收入集中在中央财政、财政支出归属地方财政的局面,中央政府必须通过政府间接转移支付来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9.
国有银行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准财政工具,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改变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格局的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较沉重的财政收支压力,这增强了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决策的动机.政府干预降低了银行信贷的配置效率.以国有化比率及其财政支出收入比为政府干预的代理变量,基于中国大陆1997-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一阶差分GMM估计技术,本文发现,政府干预对银行中介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旧体制下财政职能越位和新形势下财政职能缺位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财政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担负着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而财政收支规模相对薄弱,地方财政风险成为困扰各级地方政府和经济  相似文献   

11.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财政支出的较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中国居民消费与政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这一事实与从标准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模型得出的挤出效应截然不同。本文构建了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增加在提高税负、挤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挤入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比重和税负水平。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结构等于其相对生产性之比,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近期目标与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只是其现阶段的形式体现,深层次的原因应从地方财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探寻。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先"治"后"理"是基本逻辑主线,近期目标是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及其债务,但从长计议则应构建加强地方政府财力建设、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宏观税负的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的税收收入来源于经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不仅是当期的,更有长期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对宏观税负的经济影响研究中,本文运用SVAR模型结合政府支出研究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宏观税负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这两个工具,对变量之间的传递效应进行数量分析。文章随后还构建了四个SVAR模型,深入分析宏观税负的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宏观税负通过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影响经济增长,其中降低宏观税负的刺激作用只有对投资才是长期有效的,宏观税负对消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仅仅是短期显著。而且相比于增加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降低宏观税负的效果短期不显著且长期不持续。  相似文献   

14.
从林地保护制度的政策基础、政策体系构成、政策实施系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加强和改善林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缩性以及充分发挥林地保护的政策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市场政府管制有效性:基于小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管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政府管制是无效的,有些甚至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本文针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市场政府管制有效性问题,提出了国内外市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是政府市场管制有效性的前提的命题,并运用经济理论及计量经济学方法,以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国内外小麦市场每日及1993年6月至2007年3月国内外小麦现、期货月度数据实证证明。由此为政府实行管制前评估管制有效性提供一个判断的依据,避免类似"国储铜事件"等盲目的管制决策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和损失。该方法也能被推广运用于其他大宗商品的政府管制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绿色发展背景下,财税补贴成为平滑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融资方式。研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信息披露是财税补贴摆脱“无的放矢”局面,成功驱动绿色创新的诱导性前因。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政府补贴在驱动绿色创新过程中对信息披露表现出的决策依赖性,揭示了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信息披露对政府补贴具有诱导效应,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绿色创新绩效越突出;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具有动态递增规律,成长期企业信息披露的诱导效应不显著。但从成熟期到蜕变期,信息披露对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递增。基于信息披露视角补充了科技金融理论相关研究,为平滑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彤  罗浩 《当代财经》2004,(4):85-88
在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和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作了一个全面回顾之后,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的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及条件趋同。进而,从促使区域经济条件趋同的因素中,可以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卢现祥  张翼 《财经科学》2011,(6):92-100
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间的分权有利于政府关于二氧化碳减排治理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强化,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司法体系来加强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公众参与政府的环保治理均有利于促进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通过精简政府规模以及加强政府的腐败治理也有利于提高减碳治理的效率,而现行的环境管制工具对于激励企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刘志永 《经济师》2008,(11):78-79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度表面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后,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或者说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保养老制度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集体供养"和"国家供养"两个阶段。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和变革的过程体现了两组变化:一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二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卷化"变革。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五保养老的制度要"以保障五保老人的自由发展为方向"、继续推进"创新性"与"内卷化"变革",促使政府行为从部门行政走向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