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吉田内阁为了尽早实现日本经济的自立,克服基础工业原料不足、通货膨胀、出口能力差等困难,在极力发掘国内潜力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利用外资。这对外资的大量引入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就这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推行“倾斜生产方式”:利用美国的物资援助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基础原料短缺,资金不足,工矿业生产明显下降。从1945年末到1946年间,煤产量只有战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战后日本的崛起辜庆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6年,它的工业生产只相当于战前的28%。1950年,日本的经济基本达到战前水平,但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09亿美元,只是美国的3.8%...  相似文献   

3.
“重点生产方式”是日本政府为扭转战后初期困难的经济局面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它的实施使当时走投无路的日本经济,迎来了“恢复的黎明”。分析这一政策的制定过程、内容和实行情况,是研究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课题,对于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是颇有借鉴价值的。战争使日本遭受了惨重损失,社会总财富损失了36%,约为1,057亿日元。①1946年度,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相似文献   

4.
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自立是日本政府最初的战略目标。由于此时正是美国对日单独占领时期,因此,其占领政策支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民主化政策作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因素的非军事化措施,对日本经济进行民主化改造,以符合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客观地否定了其中的封建因素,从而使战后日本经济从战时统制转变为政府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市场体制。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重建提供了发展空间,促动了日本经济重建构想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完成,加速了日本经济重返国际市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机械工业(包括一般机械、电子和电工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4个部类)的增长速度很快。1978年比1946年增长了100多倍,是发达国家中最快的;机械产品的出口额更是飞跃发展,1979年比1953年增长300倍。日本在战争结束前的机械工业是为战争服务的,战后留下的是60万失业工人和60万台旧机床,其中属于私人企业的有37万台。战后日本的机械工业及其出口产品,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恢复(1945~1955)、发展(1956~1970)和机电(电子工业)结合(1971~1978)3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在战后初期的恢复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经济实力,并为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其机理非简单的重建可以概括。一方面,日本经济本身在战争中所受损失并不像渲染的那么严重;另一方面,日本作为战败国更有其非战败则不可得的意外好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使日本经济命运有了奇迹般的转机,不仅免受惩罚,而且大享美国主导下世界经济体系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时,日本的固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加上盟军的原子弹轰炸,使得日本同民财富的60%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也极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8.
从二次大战结束到1950年,是日本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健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战后日本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生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非常不足,国民生活极为贫困。同这一切伴随的是恶性通货膨胀。为了克服同恶性通货膨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种经济难题,日本政府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些经济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有:1946年2月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些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如同蚂蚁搬山一样,把原料、材料以及技术买进来,再把成品卖出去。以此来养活着国民,贡献于世界”。这是我们贸易代表团在日本访问时一位日本同行讲的话。这虽是酒席宴上的一句趣话,然而细细想来却也不无道理。众所周知,日本自然资源非常贫乏,但战后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却很快,以致成为世界上发达的经济大国之一,这不能不反  相似文献   

10.
西方报刊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两个奇迹,第一个是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个是日本比其他国家更好地渡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二个“奇迹”的问题。石油涨价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激化,使资本主义经济更加陷于困难之中。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矿业生产,毫无例外地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降;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各个国家的工矿业生产都下降了,唯有日本例外。1980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保持了65%的高增长率。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1月16日,小渊内阁正式提出一项总额达24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这是日本自1992年以来的第9次刺激经济的措施,也是日本战后最大规模的紧急经济对策。最大规模能否带来最佳效应,世人瞩目。笔者将联系日本经济运行中的几对矛盾对这次“紧急经...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一定时期的投资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产物,政府和民间企业的一切投资活动都要受到投资政策的控制与调节。战后40多年来,日本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投资政策上,确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深入研究这些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综合治理与整顿,乃至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投资政策(1945~1959年) 战后初期,日本社会资本处于极端低下的水平。在1946~1955年,年均水灾受灾面积达70万公顷,毁坏房屋54万户,耕地4.3  相似文献   

13.
东日本大地震以后,日本经济特别是产业经济出现了出人预料的迅速恢复,但是刚刚进入复苏通道的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各种难题,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的恢复、国土开发整治、核事故处理、长期电力不足风险、国家长期能源战略调整、财政重建、日元急剧升值,特别是美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引起的世界经济低迷,使日本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在内外交困之际,新上台的野田内阁出台了若干经济政策,但却将政策重心置于参与TPP谈判、提高消费税等方面,与亟待解决的经济难题未免有些乖戾,其政策效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对战后日本政治发展作宏观深入分析,探其轨迹、究其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精确预测日本政治发展趋向,因而,也有助于我们制定精密而周全的对日政策和策略。一、战后日本政治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战后日本政治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一)1945—1947年,是各党成立、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15.
日本目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经济衰退长达8年之久,国内市场景气继续低迷与徘徊,至今看不到缓解的迹象。长期的不景气,已使日本经济大伤元气。几年来,历届内阁均将恢复景气作为政府头等重要的施政目标,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届小渊内阁自上台以来,也把“恢复景气”作为对国民评下的“最大承诺”,作为能否继续执政的关键,全力采取了以财政金融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景气对策。然而,从今年前4个月的情况分析,尽管这些政策措施部门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日本经济的衰退局面,难度还很大,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战后40多年来,日本实现了经济繁荣,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2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7000美元,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0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将与美国并驾齐驱,达到10万亿美元。日本经济的景气长期持续,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从1988年开始由供过于求转向求过于供。近几年,从农业到最先进的产业,都在为劳动力的短缺大声疾呼。劳动力的不足现象遍及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17.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受到战争的重创,经济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准都大大低于战前的水平。从1945年8月直到1955年,在美国的资金援助和朝鲜战争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终于恢复到战前水平。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而跻身于经济发达国家之列。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期,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陷于滞胀的痛苦之中,唯有日本和西德例外,其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最终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强盛,带动了日本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1985年到1989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日本经济萎缩与景气恢复面临的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萎缩之中。1998年7月小渊内阁诞生后采取大胆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99年摆脱负增长大有希望。但日本经济景气的恢复仍面临着不良资产问题、失业问题、潜在财政危机、少子老龄化问题、消费疲软问题、潜在的政治危机等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单靠采取对症治疗的短期政策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结构改革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入侵浙江,一方面破坏了浙江近代以来所积累的现代化建设基础;另一方面,日本占领者利用浙江的人力和物力,将浙江的资源用于其侵略战争,对浙江人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盘剥,浙江遭受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仅浙江有据可考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999亿元,如果按1945年12月美金与法币1:20的比价,共值约400亿美元。这些损失绝大部分是民间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因统计资料的缺乏无法列入的许多重要经济项目的直接损失。由于战争给浙江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浙江的现代化进程因而受到重创。一般认为,直到战后的1952年,整个经济才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战后,在民主化和中央、地方分权要求下,日本的新宪法和地方自治法同时在1947年公布,从此地方政府自主权获得法律地位,自治权限比以前巩固。但因财政体制的制约,地方自主财源开拓空间有限,以致于不能适应战后百废待兴的建设,地方财政问题产生,1945~1950年度,国税附加税占地方税总额比重均维持在50%以上,1945年达69%。显然地方独立税源有待拓展,1946年地方税只占国民收入的1%,而1949年骤升为5.2%,大幅度增征税负可能性极低。因此,地方的财政需要,只能依靠 中央的补助来支持,如地方分配税自战后起便扮演调节地方总体财富不均匀的角色,该税来源于特定的中央税目如得税,法人税及入场税等税收的一部分,这一数额1945年起便逐年扩大,占地方收入比重由1945年的12%增长到1948年的18%。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警察及福利事务帮助很大,此外,面对土地改革,粮食增产及急增的中央委办事务等政策所需财源,具备此机能的国库补助金数额也逐年攀高,但是,地方分配税与国库补助金的不断增加,使地方独立税源比重从战前占七降为四成左右,对中央财源的依赖性增大,形成战后强化地方自主权的反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