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原城市群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相对较弱,和城市群构建的目标相比,其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原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需要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就业的支持,以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制度创新,扩大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显示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未能协调互动以及城市群中九个城市协调互动程度的差异,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创新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马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135-137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加速运行,尤其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中国农村需要面对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安置问题愈发严重。怎么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在安置劳动力保证社会平稳过渡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为研究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一重要现实背景出发,分析目前与未来中国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产业不断优化转移的大趋势下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突破口,从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电商将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安置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的文化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早已被普遍认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重视。发达国家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的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采取较好的管理方法和使用先进的技术。同样,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发展。根据世界银行支持的一项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农村进行的比较研究证实,受过初等教育的农民与未受过初等教育的农民,前者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一些。另外在一些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11.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福建省农村家庭及其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显著的影响,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较高,成长中的核心随着家庭户主的年龄逐步增大,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几率在减少。对于成熟的核心家庭,子女已经成为劳动力,子女外出务工的几率增大,因而整个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又增大,而扩大家庭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渐进特质与现实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制度创新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多方面论证了渐进式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必然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构建稳健转移途径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意见之后 ,综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 ,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递推求解 ,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 ,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昆明区划后,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就西山区来讲,大量土地被占用和征用,失地农民增加,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富余人员较多,农村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山区和坝区、坝区和城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成为当前西山区“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笔者就西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输出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182-185
随着湖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劳动力转移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青壮年居多、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和主要流向省外的特点。该文进而研究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并未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并针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资本投入及通过高科技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湖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等三个研究视角出发,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不同的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以来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从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笔者于2006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文化程度低阻碍了劳动力进入相对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概率;技术、技能缺乏不利于劳动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行业就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大部分外出劳动力被迫流向了传统的、没有太多技能要求的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双重效应分析 ——基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拮据,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等。另一方面,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近10年左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地区就业集聚——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