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2.1%,城乡从业人员中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2%,而城镇化水平仅为30.4%,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大量农业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转为城镇人口,使农村人均占有耕地过少,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收入缓慢;第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目前我国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正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往往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一个兴盛的经济体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也相应较高。目前,国家对城镇化发展高度重视,将城镇化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特别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城镇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特征,通过提升城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城镇化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日益紧迫,而其中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宅基地粗放利用闲置状况严重,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大,在农村宅基地上做好文章,有利于突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多地少的制约。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宅基地整理,出现了农民"被动上楼"、增加农民负  相似文献   

4.
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转移,第二和第三产业不断地向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当作发展新型农村的首要任务。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每五年计划中都会强调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笔者将要从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3.7%,仍处于城镇化率快速增长的区间,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出城镇化必须进入以  相似文献   

6.
面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家庭人员分工的细化及居民收入的提高的状况,家庭从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增加,而家庭服务业在我国就其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朝阳产业。而与我国相比,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对家庭服务人员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国外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家庭服务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好的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规模以下工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我省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单位达到501万个,占全省全部工业单位个数的98.2%:规模以下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535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2.9%。实现增加值15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2%:从业人员537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64.9%,约占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9.2%。  相似文献   

8.
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城镇化质量既是切实解决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冒进粗放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长远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存在互促互动的关联机制: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城镇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又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依据两者互动机制,并针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质量相互影响中的"双粗放"、"双缺失"、"双错位"、"双低效"等突出问题,作者提出实现其互动并进的路径选择:加快产业转型,推进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强化产城融合,推进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形成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战略与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实施城镇化战略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城镇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中心 ,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统计 ,目前全国工业产出的 50 % ,国内生产总值的70 % ,国家税收的 80 %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 ,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 90 %以上都集中在设市城市。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需要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有了较大提高。 1 978— 1 998年的 2 0年间 ,我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     
正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关键词,也被视作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2013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行了讨论。此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对推动我国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立刚 《企业导报》2013,(8):211-211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依托传统经济区域建设的经验和国家优惠的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注重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想要突破发展瓶颈,就是要从农村着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民进城的城镇化运动。李克强总理提出"新四化"统筹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拉动国家内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苦难和问题,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制度问题和经济问题,要想深刻的了解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财政的支持,只有合理运用财政动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马军 《中外企业家》2014,(3):251-251
城镇化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城镇化也是激发经济活力和释放企业产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现有城镇的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对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快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分析阻碍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产业问题,针对这些症结提出升级产业结构、建设产业共生圈和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5,(27):213-215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把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有利于新型城镇的"旅游化"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将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型社会"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先行先试的重大优势,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加速发展长沙旅游产业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0~2018年人口城市化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规模快速提升,城镇化率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当前差距依然较大,突出表现为欧洲与亚洲、非洲国家之间的差异;沿线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快速增加,具有明显的大城市优先发展趋势;到2035年,“一带一路”沿线城镇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还将大幅增加,亚洲与非洲的大城市具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未来可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积极分享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将城镇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与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友好交流,积极深化城镇化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企业总数在不断地增加,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企业之间经济与技术上的交流,另外,企业数量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税收,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经济上的储备。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许多企业存在偷税漏税以及商业贿赂等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城镇化再次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焦点和热点。城镇化不仅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的过程,还是社会和空间的转型过程。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市场与政府双重合力的结果,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城镇化”现象,表面上看是市场需求在左右,事实上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主导。地方政府本身的职能动力、政绩考核动力、地方财政压力、府际竞争压力等都是其推动过度城镇化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城镇化指面向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新发展和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变过去粗放型、环境不友好、质量不高、宜人性与社会保障性差等局面,走具有环境友好、宜居生态、社会和谐、知识支撑、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虽然我国国家总体与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出台,实践新型城镇化试点也正在进行,但当前我国新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十分不足。对新型城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首先,追溯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进展,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特征;其次,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最后,从新型城镇化方法论、城镇化理论发展新趋势、核心基础理论、推进途径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开发》2015,(17):125-126
改革开发后,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文章从实证角度检验了中国1960~2010年间的城镇化进程,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下降阶段(1960~1978)、稳定提升阶段(1979~1995年)和快速提升阶段(1996~2010年)。在整个时期,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稳定进行,但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此时,我国应该重新考虑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城镇化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6,(2):179-183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