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物联网应用前景广阔,很多国家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国也将其作为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并认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发展新型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物联网被看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物联网”引来了众多狂热的追随者,似乎让人感到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事实上,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而从国际范围内物联网知识产权(基础和核心专利所占比重较小)的进展来看,也反映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导入期。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状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M2M服务提供商和用户等环节。其中,终端设备提供商包括芯片厂商和传感器设备商。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要素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物联网产业因为其自身的带动性较强,有能力从纵向带动整条产业链共同发展;同时由于自身渗透性强的特点,也将从横向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渗透到驱动物联网发展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交通等应用产业。对物联网产业链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指定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重点,规划物联网产业链的培育路径以及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营造我国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也成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可以看做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拓展,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对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更加智慧、更加聪明。但是,作为一门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岳婷 《中国电信业》2011,(11):54-55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把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把实施“2011计划”、认定并支持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建设重点。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推进物联网协同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物联网协同创新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全国各领域。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就要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2014年1月22日,“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项目在郑州启动,其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不仅能应用于导航定位,也可以应用于精细农业、智能交通、航空、物流、开展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及救援、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等。2014年2月1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已得到大大提升,已在物联网领域建成各级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了重大技术攻关,组建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了协同创新。由此看出,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协同创新已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发展策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物联网标准体系不清晰我国现在已经是传感网国际标准制定国之一,在相关标准的制定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相关标准的制定慢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速度。由于缺乏物联网发展的行业标准,我国在许多行业内开展的物联网应用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例如金融行业,中国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是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为此,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该领域推出了各自的发展计划。中国移动作为国内物联网领域的先行者,在业务发展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应对挑战?本文将通过系统、全面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策略,即以规模优势为依托、以TD发展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加速推进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产业园区是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手段,因此,面对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机遇,全国各地掀起物联网园区建设浪潮。就物联网园区建设而言,采取什么措施吸引优秀的企业落户是园区成功的关键,本文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陆富琪 《当代通信》2003,(19):29-32
[引语]2003年是宽带市场真正启动年,在新型宽带产业链雏形显现的今天,网络游戏的魅力不可阻挡。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与参与。而网上对战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竞技方式,更是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吸引数以万计的玩家,并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影响巨大的产业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8月30  相似文献   

13.
继物联网概念被提出来后.物联网不但被预测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的通信市场.还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产业成熟时其产值将至少是互联网产业的30倍。目前国家及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物联网的发展都很重视。本文将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审视和认识物联网给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如何打破软硬件界限,实现产业链的大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去年,中国移动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举办了全球开发者大会和终端产业链大会,汇聚了包括应用开发和终端制造商在内的软硬件产业合作伙伴。据悉,今年12月中下旬中国移动将在广州召开一次更大规模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作为全球开发者大会和终端产业链大会的融合升级版。届时,大会规模、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代通信》2003,(10):5-6
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在电信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国产品牌手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群体性突破.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经国家批准的手机生产企业有37家(其中22家为三资企业).年生产能力在2亿部以上。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将是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世纪。在2000年,仅电信业(Telecom Industry)一项,包括电信运营和电信制造业,全球产业规模将达到一万亿美元,位居人寿保险业(healthcare)和金融业(financing)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产业。而由电信业、软件业、计算机工业、家电业和电子元器件等组成的信息产业,在新世纪将乘全球信息化浪潮,吸引大量的人才加盟,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和收入利润将同步增长,将有希望成为全球经济的龙头行业,展现出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赛迪顾问重磅推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公开出版.该书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撰,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作了深入的阐述和展望,将成为我国首部系统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高端专业文献.  相似文献   

18.
全业务经营与移动互联网为中国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着固话衰退、移动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价值链核心地位逐步丧失、跨行业渗透加剧等诸多问题,企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瓶颈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中国电信运营商日益关注的问题。这需要中国电信运营商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加大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产业链的培育、内外资源的整合,以创造企业新的价值和利润增长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产业基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宽带发展水平,2013年工信部将通过组织实施"城市宽带提速计划"、"农村宽带普及计划"等六个行动计划全面实现"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力争全年新增FTTH覆盖家庭3500万户以上,新增3G基站18万个,新增WLAN接入点130万个,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占比超过70%。在实施这一宏伟战略的过程中,仅依靠电信运营商是远远不够的,各方应充分发挥宽带产业链的协同作用,群策群力,携手共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结合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目标客户、网络结构及应用定位、产业链、收入分配机制和成本管理4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