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直以来,公共行政学研究都假设公共行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利益如何实现这样一些重要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与分析,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也是如此."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从产生至今,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者来说,了解公共利益概念的研究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民法体系中,从身份权到财产权,所有的私权都是自主、独立的,在相互平等的交往中,共同构成一个私权社会。各民事主体在私权的行使过程中,由于所欲追求的利益和效果不同,难免会发生碰撞,但这种碰撞在普通法院的体系内就能得到较为完善的解决。然而,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当私权遭遇"公共利益"时却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处理的结果也时常出现偏颇。文章试图从"公共利益"的词源入手,并结合当前城市房屋拆迁的现实,从私权保护的角度来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进而构建实体和程序规定以规范公共利益,严格限制政府滥用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侵犯公民的私权利。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运行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然而,公共利益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正当性与恰当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公共性与私利性以及"权利优先于善"还是"善优先于权利"之间,存在着悖论现象。消解公共利益悖论,需要遵照合法性、正当性、价值位阶和比例原则,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政府回应、冲突整合、行政公益诉讼、法律约束等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公共利益"的认定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特别是由于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甚明确,致使大量土地被私人利益集团攫取。因此,应重新构建我国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不是第一个提出"异化"的人,但却使异化理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经济虽然得到高速发展,但也伴随着出现公共利益异化的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视角及其启发下探讨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公共利益异化现象,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是这种征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给予公平补偿、满足正当程序的要求。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应该在这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什么是公共利益的理解并不相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付出与享有往往存在不对称的情形;公共行政实践上公共利益自身定位与边界确定较难;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公共利益是人为的一种工具性设定而非具有普世性的道德地位。深人探究并诠释这一问题的实质,需要明确公共利益既不能等同于公众利益,亦不能等同于共同利益,它只能而且必须与个人利益形成辩证统一关系。唯此才能在公共行政领域确定对私人利益的尊重以及放弃公共利益的道德优先地位,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实现并完成公共行政治理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附条件不起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德国称为"附条件的暂时不予起诉",美国称为"延缓起诉",台湾称为"缓起诉",在国内普遍称为"暂缓起诉"或"暂缓不起诉"。尽管称谓不同,但这一制度均含有这样的内容:检察官依据其自由裁量权,对触犯刑法需要判处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犯罪性质、危害程度、犯罪情节、犯罪后的表现以及年龄、处境等情况,并考虑公共利益的需要,认为没有立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必要时,通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我国现行法律中常见的法律范畴,但由于公共利益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宪法和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得又较为模糊,这给行政管理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界定公共利益就成为法学研究与实践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际反倾销法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倾销损害是反倾销的最直接目的.但随着其使用频率的提高、范围的扩大,反倾销的合理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其在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同时,却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鉴于此,有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或正在考虑将公共利益原则引入反倾销立法中.研究"公共利益"这一新的重要课题,对我们在立法和实践中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保护国家的整体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类型化是立法机关规制公共利益的主要方法,是公共利益多样性、发展性、复杂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从立法技术上将公共利益具体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其能够为公共利益执法和司法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范。我国学界对公共利益的分类,并没有区分公共利益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意义,也没有区分法律中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意义。同时,这些公共利益的类型划分过分抽象和狭隘,缺乏法律上的可操作性。公共利益类型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非经济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形式的公共利益,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消解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以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然而,因公共利益内容和对象的不确定性而常常为政府所滥用。其实,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政府利益并不等同公共利益。为防止因政府滥用公共利益而引发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和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应通过立法机关依法界定公共利益,公众在公共利益上应当具有监督、参与、要求补偿和救助等权利。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学理论认为,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公共利益。然而,关于公共利益是否存在、公共利益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公共利益等问题,学术界依然存有分歧。文章通过梳理公共利益理论的研究脉络来探讨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境域中的公共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公共利益,并可通过对合同形式的影响发挥其在民事法律行为领域的指引功能。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下,与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合同、与社会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合同以及与国家重大经济利益相关的合同等,均必须遵循法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法学界一般把公益诉讼看作是民事公益诉讼,其实,公益诉讼是不同于群体性民事诉讼(如代表人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式,其适用于损害众多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而,赋予主体原告资格,并不一定需要其与诉讼所纷争的利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证券纠纷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在我国未来拟建构的证券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应依法得到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许可为宜。具体的诉讼制度可采取团体公益诉讼与示范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二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公众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关注和认可也不断增加,在法院克服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等立法缺陷,大胆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尝试和革新的背后,环境公益诉讼中所作出的排除妨害判决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本文拟针对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排除妨害判决的执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公共利益的博弈互动关系.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价值理念将为政府提供持久的、合法的信任源泉。从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由于片面注重管理主义工具价值,而忽视公共利益和民主价值,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信任的困境。民主行政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坚持和发展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符合人类理性与社会公共利益均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必然会全新构建和强化公众与政府的互信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法律和政策管理错位,公益性社会组织欠缺合法性和自主性,内部治理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外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活动偏离公益使命。为此,急需改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其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健全社会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诉讼程序论——以公益诉讼为思考路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这就导致我国经济法不可诉现象的大量存在。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增强经济法可诉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我国经济法独立诉讼程序的有力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