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惧 《理论观察》2014,(8):17-19
陈晋先生的《文人毛泽东》是一部人物研究领域的佳作,它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从文人形象切入的视角。从两个层面分析本书,可以发现其在微观上论证严密扎实,但仍有欠缺之处;宏观上视角独特,但尚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双重形象的领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造就的,他的这一身份对新中国的文化转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济南机床一厂是合资企业,近几年在干部中提倡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了影响企业形象的各种因素,探索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内部进行舆论宣传。为1993年开展“塑造合资机制济一机形象”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塑造“合资机制济一机形象”活动的开展 厂党委把塑造“合资机制济一机形象”工作列入1993年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由政研会和组织人事部负责,在活动中坚持做到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3.
在1950年代,《中国青年》是对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与引导的主流刊物,它在塑造时代青年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它通过所刊发的文章塑造了革命青年形象:有鲜明、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忠于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并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一切从国家、集体的利益出发,服从分配与需要,以做普通劳动者为荣;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坚决抵制贪图享受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对领袖无限热爱;把爱情和婚姻生活建立在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之上。  相似文献   

4.
政党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也表现在行为上的支持与肯定。政党认同教育必须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必须体现在政党绩效上面来,民众才能形成永远跟党走的观念。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领袖、政党绩效、教育环境以及其他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通过宣传教育、价值观教育、党建教育、政治参与和提高政党绩效等路径。进而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是当前政党认同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广雨 《中国西部》2012,(21):107-107
提到杰出,很多人想到的是政治领袖、商界精英、科学巨匠等“明星级”人物。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讲’的核心是讲政治。一个政党,就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不讲政治,离开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政党了。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讲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政治。”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根本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新加坡南侨中学的名人纪念亭中,有一尊新加坡福建会馆专门竖立的人物铜像,令每一位新加坡华人肃然起敬、赞语连连。这位人物铜像,就是新加坡工商界“一代名流”、教育文化事业的伟大导师和“慈爱保姆”、东南亚华人的“无冕领袖”、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善人”、独创“四时气备”经营管理绝招的世界企业巨子——李光前。他以勤奋好学、不离书本的独特发迹历程,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古训  相似文献   

8.
《重庆与世界》2022,(7):88-89
<正>“双循环”是中国经济热词,怎么理解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怎样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构建双循环具备什么基础?完成双循环战略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本书从“为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内涵)、“怎么样”(问题与挑战)、“怎么办”(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论述。本书通过对盖茨比的人物塑造,刻画出一个美国文化最初的勇敢追梦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他们追求尘世美好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是二月河先生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最大的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二月河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总结一下,他至少用了四种手法:按照《红楼梦》中塑造女性形象的范式来塑造女性形象;按照传奇的方式来塑造笔下的女性形象;用狂欢化的手法来塑造女性形象;用道家的思想来塑造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军队政治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指导和塑造.因而,当代军队政治文化具有政党主导显性彰显、理性权威一贯坚持、传统文化深层影响、革命精神中层约束、新兴思想现实牵引等特点.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自觉地维护着军队体系以其特有的方式运行,成为政治工作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采用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区域红色文化形象,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探究区域红色文化形象的创建成效,本文以上海为案例地,运用Python在不同平台进行文本抓取,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和SPSS软件从投射与感知两个方面进行文本内容比较分析,以此探讨区域红色文化形象的投射偏差及优化路径。分析可知,区域红色文化形象的“投射—感知”之间既存在认同的一致,又存在错位的偏差:区域红色文化的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物质符号类载体最受关注、红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整体文化满意度较高;“偏差”主要体现在内容层次偏差、功能定位偏差、内容范围偏差三个方面。结合红色文化形象构成要素以及感知高频词的“长尾”内容,区域红色文化形象在投射过程中要以品牌要素修正内容范围偏差,以产品要素修正内容层次偏差,以服务要素修正功能定位偏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塑造红色IP、强化形象符号、丰富折射方式、增强服务信息四条修正路径。  相似文献   

12.
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能在众多描写藏地政治与文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塑造了"傻子"这个人物形象。本文以阿来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突破口,分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傻子"身份所隐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凌嘉蔓 《魅力中国》2014,(23):110-110
本文旨在探讨“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文化形象差异与东山、西关两地的历史重要性差异的关联。本文将“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的文化形象差异分为“形象明晰度”、“形象知名度”、“形象关注度”三个方面。地域的历史性从该地所承载的历史蕴含深浅、影响时间长短、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大小来分析。经过对“西关”与“东山”,“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两组比较,归纳出文化形象的特点,并且尝试从地域分析入手解析“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形象知名度与形象关注度的差异与原因。最终推论出西关、东山两地的历史重要性差异是导致文化形象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环球财经》2009,(3):13-13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自己的外交方式是“巧妙外交(smart power)”。对中国而言,这算不上新意。在胡锦涛任内,中国已经运用经济、政治和文化说服力打造自己作为负责任的世界领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刍议戏剧表演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芹 《魅力中国》2014,(14):117-117
戏剧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戏剧表演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人物的塑造是戏剧艺术核心内容。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用实力俘获观众,为演艺事业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6.
国际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历来为各国所重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更由于国家利益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某些西方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往往不遗余力地时中国进行歪曲性宣传。这种宣传与中国真正的国家形象不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大局,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认真审视中国在国际传播界中国际形象塑造的现状,以因特网扩张为契机寻找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新途径,不仅是我国传播界应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外交的一大课  相似文献   

17.
政治沟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实现科学的政治决策,推进政治民主,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我国的政治沟通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沟通主体、通道、信息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政治沟通的制度建设,拓宽沟通通道,培养政治沟通文化等措施,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沟通。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有“英国文学经典之作”美誉之称的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并对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进行诠释:女性性别建构和人物塑造中,父权思想充斥,男性幻想弥漫。  相似文献   

19.
邵志刚 《发展》2023,(1):19-23
<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临夏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认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大会提出的任务要求,着眼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十大之年”的形势判断和加快打造“五个区”、建设“六个临夏”的奋斗目标,自觉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宣传推介“十有临夏”,奋力谱写新时代临夏宣传文化事业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不确定的就业环境和社交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个人品牌越来越受到实践界的关注,而关于个人品牌的理论研究却十分零散,学界对个人品牌内涵与机制的理解也不一致,不仅缺乏统一的个人品牌定义,也未能形成对个人品牌机制的共识,亟需系统评述个人品牌相关文献。本文从价值传递过程出发探讨了个人品牌的概念、塑造与结果。文章梳理了个人品牌的“生产者”(个体)、“产品”(形象)和“消费者”(受众),并通过个体和受众的细分提出自我品牌与人物品牌;从个人品牌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共创的角度,梳理了自我品牌和人物品牌的塑造框架,并介绍了个人品牌塑造研究的相关理论;根据个人品牌类别和对象对个人品牌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有效区分,并从个体、形象和受众三个维度总结了个人品牌资产的要素;最后从新方法、新情境、新视角和溢出效应四个方面对个人品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有助于品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不同群体塑造个人品牌的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