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耕地和劳动力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对其规律性研究,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农村劳动力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而土地流转以农户自发形式为主,总体规模不大、速度缓慢.为此,论文借以云南省祥云县米甸镇为例,对农村劳动力和农地流转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性,即有一亩土地流转相应就有约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乡差距大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形成这一障碍的原因在于西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沉淀。以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村房屋流转受困于现行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同娜  唐芳 《经济论坛》2008,(5):132-135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房地产市场也日趋活跃,农村房屋的买卖数量上升明显,纠纷发生率较高,其中关于流转行为的效力认定问题成为此类纠纷的难点,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惟一出路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决定其转移方式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转移之路.但是,由于城市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逐渐减弱;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拉力弱化;以及国家财政和农村劳动力难以承受的高转移成本,增大了城市的斥力.而小城镇作为"乡首城尾",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并且,向小城镇转移付出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较低.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要因势利导,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宋戈 《经济地理》2020,40(8):172-178
文章从动态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农地转出行为影响的阶段性,采用统计分析法和IV-Probit模型,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临界值才会对农地转出产生影响,当劳动力转移规模小于或等于0.3时,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不会促进土地转出;当劳动力转移规模大于0.3时,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加会显著促进土地转出。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影响的模型中可能存在内生性,以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工具变量控制模型内生性后,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影响的阶段性仍然可被证实。文章不仅验证了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并且存在阶段性差异,并得出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重要条件,保证劳动力转移的长久性和稳定性、实现"人地联动"是繁荣土地流转市场有效手段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基于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化州市播扬镇44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家庭中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将促进农地流转,非农就业收入增长对农地流转有积极效应,非农就业稳定性程度对农地流转有明显影响,非农就业地点影响农地流转行为决策。研究认为,从促进农地流转的视角,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入水平;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要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以激励农地流转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建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农村小城镇化抓住了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的生产力将大大解放,农村的发展将进入全新的时期。 农村小城镇化,就是指基于农民对庭院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1.统筹城乡发展。(1)加快小城镇建设。在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工业化转型。(2)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应加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产业,走规模化、节约化、产业化之路。(3)发展区域经济。加大对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雄厚工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2.调整分配政策。(1)调整城乡收入结构。应通过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提高包括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内的资源价格等措施,加大财政转移和扶持力度。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户家庭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后劲,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人口生育、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农村劳动力思想道德素质落后、文化技术较低、农村生活环境较差和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西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转变观念,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和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强健体魄,才能为西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西部农村经济向小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户籍管制已经非常放松,需从农地流转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农地流转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降低其转移成本和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分析可知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针对该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  相似文献   

12.
西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非农产业,既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也会加速西部的城镇化进程.以四川省邛崃市羊安镇和天台山镇为例,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毕红梅 《经济师》2004,(1):205-205
农民的就业问题的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 :从农村内部入手 ,进一步深化改革 ,挖潜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 ,增强农民就业的后劲 ;培育大容量吸纳劳动力密集型就业的载体 ;开发西部 ,到西部开垦荒地 ;到国外去打工 ,向国外输出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思路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尤其应当在观念和制度上善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正确评价和尊重乡村文明,尊重农民的迁徙自由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但流动过程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候鸟式"循环流动,他们"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进入21世纪,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转变和"新生代"成为流动大军的主体,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增加,举家外出者占到一定比例,流动方式逐渐由"候乌式"向"迁徙式"转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梳理,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流转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的又一次土地革命,有人认为这是我国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土地流转将何去何从?文章试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随土地制度改革的变迁,得出土地流转是我国土地政策的必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或国有将会长久不变;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再一次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后续动力,土地流转应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的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传统农业生产部门生产率低于现代非农生产部门,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部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经营者进一步投资从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制约了土地流转、集中,制约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流动,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出了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降低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求日益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国有1.09亿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实现了流转,其主要特点有: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多形态、多样化的。文章提炼出三条主要转移途径:一是通过中、高等教育实现的转移,农村学生在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同时取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二是受过初级及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第三,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就地或就近转移。实践中,乡镇企业如果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