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现象,监管机构通过加强网下询价监管,以规范询价机构的报价行为。文章以2019—2022年48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询价监管新规前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横截面结果显示,当承销商声誉较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更差时,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在询价监管新规后下降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发布后,承销商分析师预测价格更加乐观,机构投资者报价的离散程度更大。文章拓展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影响的文献,为进一步完善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询价制下,投资者关于新股的估值分歧主要体现在询价阶段和上市后初期。分别以机构报价差异和新股抑价波动作为两个阶段新股估值分歧的代理变量,选取第二阶段询价制度改革期间发行的IPO样本,实证研究了两个阶段IPO估值分歧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同一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而同一阶段不同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说明新股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反向地提前反映了二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并且前期上市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均可以预测当期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与市后初期交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A股IPO抑价和国外成熟市场的IPO抑价有所不同,表现为新股“三高”发行后仍存在IPO高抑价即新股上市超额收益。对此,提供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即IPO公司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关于新股定价的信号博弈,不存在分离均衡,仅存在混同均衡: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选择高溢价发行策略,而有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对溢价发行的最佳反应是高报价申购。  相似文献   

4.
曾昭志 《全国商情》2007,(8):69-69,90
本文把申购新股的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个人投资者.通过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博弈模型着重分析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行为,并由此分析其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单边市和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使得我国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要加强对投资者成熟投资理念的教育,避免市场非理性异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010—2011年的新股集中破发是中国股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实务界对该现象进行了诸多讨论,然而理论界却鲜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章以此期间的破发样本为基础,对新股破发的原因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我们发现新股的发行定价不存在系统下边界,即新股发行并未过高定价。随后,对新股破发与投资者情绪的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变量对新股破发具有显著影响,可以有效地解释新股破发的原因。据此,文章认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才是新股破发唯一真正的根源,而并非实务界所说的"高发行价和投资者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2009—2012年创业板市场为样本,在实证检验IPOs长期表现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情绪分别考虑,进一步分解两种情绪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考察对于新股长期表现的影响,得出个人投资者情绪非理性成分反向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理性成分正向影响新股长期表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新股发行时如何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当前股票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以2007年新发行的118只股票为研究样本①,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现行IPO制度明显倾向机构投资者,没能有效平衡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中小投资者很不公平,并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的文献,这些文献分别从信息吸引观和代理问题观来研究和解释自主配售的经济后果.信息吸引观认为承销商利用自主配售权回报那些为新股定价提供有用信息的投资者以获取定价相关的信息.代理问题观认为承销商利用自主配售权和投资者进行利益交换以达到自利的目的.在对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两类研究的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述评.中国目前还不允许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而给予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权利是未来新股发售机制改革的方向之一.论文就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的政策制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0年新股破发在各个板块"全面开花",引发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关注,而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成为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该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股票上市定价影响因素,以期为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股发行抑价之谜”一直是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也长期存在这种现象.而新股发行实际上是政府、发行公司、投资银行、投资者四个主体的博弈和价格发现过程.本文将用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着重分析发行企业和券商行为,并由此分析其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靠政府强制驱动的市场,政策性因素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很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以中小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很少、信息监管制度不完善与价值发现机制不健全使中国股市缺乏内生稳定机制,政府应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新股发行上市、股票退出、监管及服务等机制,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对2006-2011年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新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股票增发前后一年股权结构与股票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新股之后股票流动性显著下降;股权结构对于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在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股东持股比例变化与股票流动性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东人数的变化与股票流动性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3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下调封闭式基金交易的最小报价单位(Tick Size),由原来的0.01元调整为0.001元.本文通过对比事件前后交易的买卖价差、市场深度、交易量的变化,分析降低最小变动单位对市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降低最小变动单位改善了中小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消除了原有的"夹板"盈利模式,同时也使机构投资者减少了对基金的投资,导致交易量有所下降.但从总体上分析,降低最小变动单位改善了市场的效率,如果能够采取渐进降低的方式将会减少其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存在"积极监督假说"与"被动监督假说"两种对立观点.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改善公司治理并反映在公司绩效上,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则其持股公司ROE指标就越好.这表明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改善目前公司治理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存在"积极监督假说"与"被动监督假说"两种对立观点.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改善公司治理并反映在公司绩效上,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则其持股公司ROE指标就越好.这表明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改善目前公司治理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沪深两市定向增发新股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证券分析师预测偏差程度作为情绪与异质预期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情绪高低和异质预期差异大小与定向增发新股长短期公告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情绪与异质预期作用下,投资者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题材宣告后普遍能获得正的短期累计超额收益和负的中长期购买持有超额收益;在短期内投资者情绪低落情况下的定向增发公告效应低于投资者情绪高涨情况下的公告效应,在中长期内则相反;当投资者情绪与异质预期两者交互叠加作用时长短期公告效应变化更为强烈.从定向增发模式来考察,整体上市的公告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市场上股价操纵现象较为普遍,机构投资者盈利丰厚而个人投资者屡屡亏损.以证券市场不规范而机构投资者自身行为发生变异和扭曲为假设前提,将投资者划分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运用博弈论中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声誉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进行分析,对股价操纵现象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证监会启动新股发行改革,直指“市场化”目标,新股发行市场投资者问的竞争博弈加剧。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引入噪声交易理论,刻画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投资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的动态变化,模拟市场变动的理论演化路径,应用新股发行市场的月度数据做实证检验,验证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路径与现实相符,最后,结合演化博弈模型动态路径与实证结果来总结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的特征,指出市场化改革提高了新股发行市场的理性程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非理性行为,而新股发行的信息揭示与风险提示将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新股破发在各个板块"全面开花",引发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关注,而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成为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该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股票上市定价影响因素,以期为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2006—2011年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新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股票增发前后一年股权结构与股票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新股之后股票流动性显著下降;股权结构对于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在公开发行与定向增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股东持股比例变化与股票流动性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东人数的变化与股票流动性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