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东中西差异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差异原因主要是历史基础、区位、交通、政策和投资导向等的影响。今后应加速中上游开发开放,加强交通建设,在中上游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核心区,促进区域经济联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探索各省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面板数据对1996年以来各省区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过程,但总体上大幅提高,全国平均水平由0.399上升到0.617,经济-环境协凋发展历程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②协调度在地域格局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并且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③经济是促进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贡献接近于环境对协调发展贡献的2倍,在经济系统内部,经济发展因素的贡献义要大于经济存量因素;④协调发展的所有障碍性因素均来自环境系统,但是制约作用并不明显;⑤经济-环境协调度与塞尔指数的变动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地区差异性越小;⑥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带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为62.6%,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的建设水平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交易费用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体制转型进程的不同步性,我国相对交易费用(外生性交易费用占GDP的比重)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测算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进程对相对交易费用的边际效应系数,可以对各地区交易费用离差进行因素分解,从而划分交易费用地区差异形成机制的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6.
沿江八市作为江苏及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型经济保持着领先地位,对江苏及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认为沿江八市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提升对外经济运行质量,并具体提出了沿江八市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在国情分析中居较重要地位。 1 经济地区差异的现状特点 1.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经济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我国历来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相似文献
8.
沿江新一轮开发开放的目标是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实现这个目标要以沿江城市现代化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沿江开放型经济,整合各种可能进入沿江的发展要素,创造新的沿江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9.
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差距是有显著区别的。地区差异的经济学涵义即地区的比较优势,差距与地区经济的分工格局有关,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又是以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为前提,故可以得出扩大差异是可以缩小差距,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历史时期长时段的考察,结合其他因素,揭示浦东经济开发与政区设置的相关性特征,并剖析其政区演变的规律及某些不合理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改革以来江苏省65个县级单元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根据Mann-Kendall法的突变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划分为1978—1999年和1999—2007年两个阶段。据此,采用聚类分析对1978年、1999年和2007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其中,1978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1999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化为苏中地区向苏南地区集聚,苏北地区向苏中地区集聚的特点,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为更加向苏南,尤其是向苏南东部地区集聚的特点。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978、1999和2007年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因素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15.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滇藏川交接地是我国西南部跨越滇、藏、川三省区的交接边区,同时也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体区域。区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文章首先对滇藏川交接地进行背景分析,结合历史上及目前该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对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基础和特色产业开发进行研究,最后根据障碍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打破三省行政区划的限制,大力促进区际联系和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各地资源、区位优势,从而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多民族聚居区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相似文献
18.
区域技术相容性及其经济收益指标分析--兼谈西部投资收益的技术水平结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提出了区域技术相容性的概念,并着重讨论了这一概念中的经济收益指标。从西部区域技术相容性经济收益指标的度量入手,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整理,分析了这一指标与技术含量成正比等四个特征,研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并对我国西部开发中投资收益的技术水平结构差异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认为在西部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更为经济;加大西部大开发的科技投入,不仅必需,而且合算。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