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科技竞争已经到了我们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了。这是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世界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文章提出了中国建设经济强国的具体目标和内涵,并指出中国的强盛将与世界共存共赢。  相似文献   

2.
一、世界经济格局正向多极化演变在冷战时代,世界政治格局基本上是美国和苏联两霸的天下.然而,冷战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却不同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经济由于在二战中未大伤元气,且发了战争财,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以“经互会”为活动舞台,一度成为与资本主义“平行的世界市场”,加上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量.据统计资料,1960年的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  相似文献   

3.
李兵 《山东经济》1999,(6):78-80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追本溯源,其实早在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开始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全球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日益快速便捷,拉近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生产的世界一体化、贸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85年T·莱维特…  相似文献   

4.
生物经济被公认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种经济形态,因此,21世纪也被誉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纪。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和生物技术的新突破,已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提高生物技术及产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大大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增长率,也快于其他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已成为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国际形势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挑战。在战略层面,中国需要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技术交往增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的世界经济与科技优势地位严重下降。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美国面临日本、西欧和前苏联的严重挑战;在许多重要经济领域,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如日本、西欧。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头号对手前苏联解体,其继承国俄罗斯经济科技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基地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经济区域。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它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在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也走上信息化道路。无论是从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竞争来看,还是从国内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的情况来看,信息化都成为它们增强自身竞争力,取得世界产业分工有利位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变革期和重要的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我国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国内典型地区科技人才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科技人才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韩国政府自2001年开始,决心用5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虽有紧密的关联,但是两种格局并不相同。在冷战时代,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美苏称霸的两极格局,但冷战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并不是美国和苏联的两极格局,而是包括美苏两极在内的多极格局已经在孕育和成长了。美国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以苏联为首组成的经互会作为一个经济集团,其经济也获得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苏联经济实力的加强,加上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使其成为颇有实力的一极。  相似文献   

11.
传统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大生产为标志,以集中式的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应,管理重心就是生产经营环节,由此出现了标准的传统工业管理方式。历史上出现了几种有名的管理模式:福特、丰田和亚洲新方式,它们分别从固定成本、流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方面进行压缩,把生产成本一步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循环积累起的“全球失衡”使美国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大国群的“引擎”作用逐步显现。如果主要“利害关系者”能进行互利互惠的协同调整,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能使降低矫正失衡的成本,更长远地看将造就一个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1996~2009年40个国家/地区35个细分行业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首先,以典型国家、行业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扭曲了经济失衡程度,但对经济失衡方向无实质影响;中国经济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中低端制造业贡献最大,中高端制造业的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商业服务业有助于缓解经济失衡。其次,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经济失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效应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商业服务业和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大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影响程度随着技术含量上升而增加。故世界经济失衡具有持续性,世界经济再平衡路径不是改变现有的全球分工模式,而是调整分工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和避免"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Using data from 87 countries and the years 1980-2003,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economic freedom affects un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results, economic freedom is likely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unemployment, especially among women and young people. A small government sector and a leg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impartial courts, and an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most clearly seem to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freedom to trade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a light regulatory burden may also lower unemployment, though apparently in the long term only.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迅速发展,除有效利用欧美日等国的资本、技术、经营理念等因素之外,亚洲华人企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环境污染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大多数国家失业率提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府财政赤字增大等。中国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引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已经过去6个年头,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新的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以金砖四国(BRICs)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较快和稳定的增长,经济实力有了增强,从而改变了发达国家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17.
18.
庄晓蓉 《走向世界》2010,(20):62-63
2010年南非世界杯已于6月11日正式开战。虽然中国足球只是世界杯的看客,但中国球迷的热情却并未因此而消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在众多球迷的追捧下,成为各路商家促销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失衡条件约束下两岸经贸合作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失衡条件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调整两岸经贸合作模式、完善投资贸易结构、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提升两岸经贸合作和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国际直接投资超越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要素流动加剧。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要素积累的作用,忽略了要素流动本身对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以要素流动的视角,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分析了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