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P2P网络贷款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该领域的五大研究热点:借贷双方行为特征研究、社交网络和社会资本相关研究、P2P网络贷款效率研究、小微企业融资新机遇以及P2P网络贷款的风险与监管。并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P2P借贷是一种金融创新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民间借贷相结合。互联网信贷的巨大需求推动P2P借贷平台的爆发式发展,而P2P借贷发展核心的两个问题是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由于我国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P2P平台采用的是量化借款人信息的方式计算贷款利率。信息不对称导致P2P平台的贷款利率不能充分反映借款人风险,同时造成信誉良好的借款人不能获得低成本的贷款。文章利用拍卖机制模型对公开竞标的贷款定价方式进行探究,认为公开竞标方式可以改善信息披露,降低借款人的成本,借款人和投资人在公开竞标的贷款定价方式下都可以获得灵活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借贷成功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在简要分析P2P网络借贷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战略意义,对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机构设置、经营模式、客户筛选、贷款定价、服务收费、风险控制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对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振 《南方金融》2012,(11):82-85
P2P网络借贷,即在网上实现借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对资本便利快捷的需求应运而生。然而,P2P网络借贷本身存在的监管空缺及贷款用途审核不足等问题,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需从完善监管法规、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加大对P2P网络借贷的反洗钱力度。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重要形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低廉的操作成本,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的青睐,其业务内容已经从早期的借贷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向其它借贷和金融服务范畴发展,其服务形式、交易模式、风险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深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利补充。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调研,从P2P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客户需求和政策影响等内容出发,对P2P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一切认证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满足了人们对于资本快捷便利流通的需要。本文对国内外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该借贷模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创新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P2P网络借贷模式。但是P2P网络贷款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跑路"、"诈骗"的风险,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混乱,急需整治。本文研究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以及基本流程,探讨了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风险,针对风险从监管、法律等方面进行提出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对策,对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莎莎 《时代金融》2014,(7X):17-18
P2P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一切认证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满足了人们对于资本快捷便利流通的需要。本文对国内外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该借贷模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系统功能域角度,分析了引起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结构方程的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对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检验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于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管控的决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耿蒙 《新金融》2016,(3):49-52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其纳税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就P2P网络借贷平台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平台的涉税情况展开分析,梳理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现状并探讨造成目前纳税状况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P2P网络借贷税收进一步规范化。这对于防止相关税款流失以及促进P2P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用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撮合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延伸.近年来,由于手续简便、操作灵活等特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了高速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平台信用等级良莠不齐、监管体系缺失等障碍.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着手,剖析了该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几点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P2P是一种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跳过银行进行间接贷款融资以满足个人资金需求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弥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达到的领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跑路、垫付、庞氏骗局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整个P2P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去担保背景下,如何做好风控,成为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生死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此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珊 《时代金融》2016,(5):162+167
当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P2P自身都在积极的探索网络贷款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但由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其具体规范措施依然跟不上发展节奏。具体表现为监管体制落后、行业规范体制差、P2P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操作混乱,如何提高投资者风险的防范力度,是P2P平台当前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从P2P平台的多个角度探索了资金风险的控制策略,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其典型模式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某种中介形式达成贷款交易,贷款方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借款方到期偿本付息,而P2P网络借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络借贷由于其远高于储蓄、理财的资金回报率以及灵活方便的贷款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会闲散资金以及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参与,一方面它是互联网金融概念中爆发力最强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它很容易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外快速兴起,P2P借贷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出发,分析P2P网络借贷风险,并结合国外P2P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如何加强P2P网络借贷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P2P借贷服务始于2006年2月Prosper的成立,目前主要有两家借贷款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Lending Club的贷款量已占据美国P2P借贷服务市场的80%。Lending Club平台于2007年5月低调登陆Facebook,至今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业务模式:本票模式、银行模式和证券模式。每次业务模式的转变都是与政府监管分不开的,而且每次业务模式的转变都给LendingClub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针对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评估问题,从系统功能域角度,分析了影响P2P网络平台借贷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P2P网贷平台借贷风险评估模型,利用专家打分法,对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检验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于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管控的决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P2P借贷近几年发展迅速,与银行小额贷款有所相似的是,P2P网络借贷专注于自然人信用市场,其灵活便捷性的比较优势得到一定体现,为民间借贷开启了一条新通道。本文的主要研究从借款人角度及投资人角度对无抵押担保模式的P2P网络借贷与银行个人小额贷款作对比分析,从各自的优劣势来判断未来无抵押担保模式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 P2P借贷近几年发展迅速,与银行小额贷款有所相似的是,P2P网络借贷专注于自然人信用市场,其灵活便捷性的比较优势得到一定体现,为民间借贷开启了一条新通道。本文的主要研究从借款人角度及投资人角度对无抵押担保模式的 P2P网络借贷与银行个人小额贷款作对比分析,从各自的优劣势来判断未来无抵押担保模式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也雨后春笋般的涌现,P2P网络借贷虽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大浪潮,近期发展态势却如火如荼。对于中国来说P2P网络借贷仍然是个新鲜的事物,在监管等各方面也有很多不足,其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通过介绍P2P平台网络借贷,让更多人了解他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其次对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最后针对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