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将继续长期存在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作为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中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阐发民间信仰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寻找民间信仰与当前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之处,不仅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支撑,也是民间信仰随着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不断创新并时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善蕊 《现代企业》2022,(6):158-159
<正>新时代大学生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培育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困境。为破解困境,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的路径创新:一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类优秀文化;三是创造性地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四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从教师到学生掀起各方面学习热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入课堂,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与教师工作态度与热情,在平时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从而达到特色立校,文明校园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鹏 《活力》2022,(16):73-75
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和基层职工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深化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将党在建设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砥砺创新精神及大道至简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从而使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与企业的高效发展达到高度契合。党建工作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引领的文化与理念更加丰富,企业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引领下能够促进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发展势能,时刻使企业与党保持一致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践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脚点,发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2014年以来,遵照党中央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首钢矿业公司以总结挖掘矿山历史、编写"铁源记忆"为主要载体,系统开展了优良传统的教育传承活动,为企业改革发展增添了动力。课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首钢矿业公司作为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与新挑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新时代的主要课题。现阶段社会各界都要明确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学习意义的基础上,使大众都能够建立文化自信,主动投入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基于全员共同参与的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26):294-2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凝练,而经典阅读具有文化传承性,从经典阅读对个体精神价值角度入手来探索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是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及基层民众,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广大人民实践得出的宝藏。传统家训文化中包涵着人民的意志和期望,有着历史和时代的结合,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财富,对于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开展提供了教育资源。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时应发掘出地域家训的意义和优点,了解将优秀家训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探讨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养、社会责任感、职业品德、积极向上的个人魅力,从而影响社会,营造优秀的社会风气。高校在牢记高校核心价值观课教育使命的情况下,融入传统家训文化,对于提高高校核心价值观课教学效果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它告诉了我们应该倡导什么,应该反对什么,所以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脱离了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历史的铺垫,也是时代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凝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经过各个时代的打磨凝练,赋予它时代的灵魂,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永动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中国企业家在经商过程中提炼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晋商、鲁商、浙商为代表,形成了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救世强国、风雨同舟的企业家精神,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华夏民族有着优秀、博大、璀灿的文化得以传承,所以华夏民族才得以延续且在不断的更新与创新中更加蓬勃。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企业内培育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让企业基业长青!如何以儒家文化的义与仁、道家文化的德与道、佛教文化的自觉与觉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的优秀文化并建设高品质的长青企业?笔者有如下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总结,主要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高校要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进而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国家强调运用革命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在以德育人中弘扬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和源泉。本文结合时代精神,剖析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传承状况,挖掘革命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意义,并提出通过革命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时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相似文献   

17.
刘大伟 《活力》2014,(18):25-25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既借鉴了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又对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吸收凝练,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很多内容都体现出儒家伦理文化中“义”的精神实质。使“义”取代“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付梅 《数据》2022,(5):64-66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千年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一直被人们传承至今。随着新科技与新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带来了新挑战,为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与需要,构建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样既可以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也可以不断扩大传承范围,让更多人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创新传承活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课堂中畅游华夏五千年历史,感悟文化魅力,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更能帮助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于当前社会下应对西方文化冲击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