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会     
<正>《榜样》 作者:姜汝祥 中国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 五大差距是什么?世界级企业 的五大标准和七大系统是什 么?中国企业向世界级迈进必 须跨越的三大障碍是什么?谁 来回答中国企业:我们在哪里, 我们要到哪儿去? 这些就是本书中要探讨的 问题:我们需要榜样,因为我们 需要进取。  相似文献   

2.
王石 《中国企业家》2006,(6):112-113
二月初,我在亚布力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进到酒店房间,看见桌子上放着会议资料,还有一本书:《竞争力与企业成长》,不禁眼前一亮,因为书名中的“竞争力”与“企业成长”,正是目前万科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许多成熟的新兴企业常常思考的问题。眼前一亮还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一向尊敬的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我与张维迎的相识和交往,主要是在各种论坛和年会场合。几年前,我有幸被光华管理学院聘为 EMBA 课外辅导员,与张维迎的交往就更近了一层。当天晚上,兴致勃勃地把书一口气读完。自序中提到,这本书收集的文章大部分是他在论坛上发表的演讲。我留心了一下,25篇文章中,1篇是为克劳斯·海因里希教授与鲍勃·贝茨先生所著《适者生存》作序,7篇是为企业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许多新老作者纷纷致函致电编辑部,“打探”新年新动向。首先,《人力资源》全体同仁对长期支持本刊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您的优秀稿件支撑着、活跃着、精彩着这本蒸蒸日上的刊物。其次,就许多作者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本刊在此一一作答,希望我刊的作者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拿起手中的笔,成为本刊作者中的一份子!请记住:《人力资源》的成长,与您的关注、关心、关爱时刻相联!  相似文献   

4.
汪丁丁 《中国企业家》2006,(12):116-116
与托夫勒以前的三本著作均已有了中译本一样,这部新着旨在探讨知识社会的“财富”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托夫勒而盲,至少可以回溯到1991年,那一年,他出版了《权力的转移》。但是,托夫勒对这一“千年变局”的表象分析,又可进一步上溯到1984年。那一年,他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那是一本在中国引发了普遍的阅读兴趣的著作。在《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击下,托夫勒被多次邀请访问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大约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底,世界顶尖品牌研究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京推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传媒行业有41个品牌入选500强,而财经类报刊仅有3家榜上有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财经类报刊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回顾《英才》走过的足迹,我觉得《英才》的特色品牌蛮多,《首要故事》、《英才调查》等栏目办得很好,特别是今年6、7期与国家统计局联手搞的“中国企业1000大”、“中国商业企业500大”权威数据发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在微观层面上真正有效地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载体,特别是具有榜样特征的企业,总结他们的经验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0月16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企业榜样丛书”首发式暨“红豆道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企业榜样丛书”的开山之作《红豆道路?》,因其详细解读红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总会计师》2009,(10):141-141
《往事回想——我的财会人生》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先生凝聚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作品。全书共分为“三线”情怀、“北方”岁月、“华夏”风云三部分,讲述了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从一名基层会计人员脱颖而出.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国企总会计师的历程.见证了60年代以来中国财会事业的变迁。作为一本回忆性质的文学作品.翻卷阅来.作者点点滴滴的故事恍如昨日,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2013年第11期"阅读与欣赏"栏目刊登了《面对一张报表,"我"到底要看什么——读从报表看企业有感》一文,读者反响良好,对《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下称《从报表看企业》)这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有读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得到解答。现将一位热心读者李曙亮的提问及该书作者张新民的回复如实刊出。大家如有问题可继续给我们来函或登录中国会计视野论坛"财务与会计杂志"版面给我们留言。读者提问:拿到2013年第11期《财务与会计》,学习了王化成老师的《面对一张报表,"我"到底要看什么——读从报表看企业有感》一文,感觉王化成老师的分析特别好,对《从报表看企  相似文献   

9.
读者评刊     
我看“英雄救企”读了《企业管理》杂志第五期《褚时健能否救红塔》(以下简称《褚》)一文,很是感慨。笔者赞同文章作者的观点,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体制上。在中国国有企业转型期,“英雄”救企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中国体制缺陷所致。下面谈谈个人观点:在中国,靠“英雄”、“能人”搞好搞活企业,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红塔如此,中国搞得好的许多企业都是因为有了一个能干的领导人。笔者所在的企业亦如此。1998年,我们霍林河矿区由于受到天灾和小煤矿冲击,仅卖了380万吨煤,亏损逾亿元。1999年5月,上级决定由矿务局改制为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家在巅峰下的思考》——2009年12月刊 可以很欣喜地说,中国企业的不少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经营哲学的重要性。其实,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无论是张瑞敏还是日本的稻盛和夫,所谈的内容都紧紧围绕于此。  相似文献   

11.
《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第四期发表了日本富士常叶大学中原龙辉先生《海尔怎么了——与“忠告海尔”作者商榷》的文章,就《忠告海尔》一文中的若干观点提出商榷。最近,编辑部又收到《忠告海尔》一文作者李蔚先生的反馈文章,从“顾客忠诚”、“企业多元化”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选择编发其中对“顾客忠诚”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外企业文化》2004,(3):64-64
总第153期“专题论述”里的几篇文章是有亮点的,值得一读。【编者按】说,这是刊物的“一些热心作者的文章”,更有其一定的可读性。至少作者是“热心”的,论述的也是“热点”话题,从企业文化论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精神,对读者深层次地思考企业文化是有启发的。事实上现在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适当地引入一些新论很有必要。 上海市 徐理我喜欢总第153期刊登的《企业家:投资决策需慎重》《任何时候不要拒绝文化》《长炼文化:“三个层面”总体推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乔靖芳 “特别报道”栏目中的《…  相似文献   

13.
《差距》——多么具有冲击力的书名!确实,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差距究竟有多大?如何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这是许多企业界人士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见到姜汝祥博士的新《差距——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版).自然就迫不及待地仔细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刘四辈 《企业文明》2005,(12):71-72
从《企业文明》诞生到现在的20年中,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作者和发行者。我发现她日益成熟,大手笔的好文章越来越多。笔者此处所说的大手笔文章,主要指集中在《企业文明》杂志的“域外传真”和“独家策划”栏目中的有关文章。如2001年第1期、第2期连载的长文——《我看美国“思想工作”》,2004年第3期的有关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的系列文章,2005年第1期的有关“构建新型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镇企业》编辑部老师们:您们好!好久好久了,总想给编辑部写封信,说点心里话.但因水平有限,总怕写不好.也许是因特别钟爱贵刊的原因吧,还是鼓足勇气提起了笔.1990年,我到镇办企业办公室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县乡企局朋友送我一本《中国乡镇企业》杂志.从开始随便翻翻到被深深的吸引.贵刊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颂扬乡镇企业由“土打土闹”发展成“半壁江山”的辉煌业绩;反映乡镇企业在异军突起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精神食粮”.所有这一切,都是贵刊能成为乡企管理者最忠实读者的重要原因.几年来,每当收到编辑部邮来的刊物,我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当有人看我那爱刊之情,嘲讽说:“看书能解渴止饿吗”?我都是坦然一笑说:“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相似文献   

16.
在“居住在成都———2005年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表示要重画《父亲》。罗先生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地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当然,艺术家的创作是自由的;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修改、重绘的权力。但是,《父亲》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作为经典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千千万万因《父亲》而感动的观者,还珍藏着一份最初的美好记忆。作者要重画《父亲》的信号,无疑牵动了观者的情感。25年前,作者在一封信里诚挚地道出了创作《父亲》的成因。本刊重发旧信,愿作者、观者都能恢复记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企业界特殊的一份内刊,不能否认的是,《万科周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有点盛年已过的感觉。随着公开媒体的禁区突破和水准提升,也随着万科更加清晰地聚焦在房地产专业之中,《万科周刊》基本完成了它在探讨新兴企业发展方面的先锋角色。但是,关于《万科周刊》历任主编被打造成为知名职业经理人的故事,却始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企业话题。说来也许是缘分吧,《万科周刊》的8任主编,都是我的好朋友。其中大多数,我都相识于他们尚未发力上位之际。如今多年之后,回顾他们的职业成长点滴,依然觉得饶有趣味。我在《王石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中…  相似文献   

18.
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再次相聚在人民大会堂。去年我讲话的题目是《成长企业期待再次创业》,一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新的变化。第二届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的调研活动历时一年。此次调研较第一届更加深入,范围更广,取样更全面,企业参与的热情也大大提高。我们共征集了2000多个样本,其中进入100强的企业涉及26个行业,21个省份,平均增长率达到276.22%。成长速度最高达到1519.93 %(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成长速度最低也达到130.44%。企业的规模和速度较上一届都有一定提高。中国成长企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得益于外部政策环境的改…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读者: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全新的《中国质量》读者服务部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了!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会员,参加我们的活动并支持《中国质量》。 为使每一位关心《中国质量》的读者都有机会成为新的《中国质量》读者服务部会员,我们在“读者调查问卷”中附此“《中国质量》会员登记表”,你只需要填写以下表格并寄出,一旦我们收到你的资料,即接纳你成为《中国质量》读者服务部会员。 欢迎加入。谢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产市场》2007,(9):109-109
很多企业都想快步成长,努力做大。但做多大才够呢?本书向我们展示有很多公司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刻意限制自己的成长.与当前“向大看齐”的管理主流理论背道而驰。它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了与众不同的地位。保&#183;伯林翰称这些公司为“小巨人”——它们虽小,却有伟大的“灵魂”。他让我们看见:大。虽然是企业发展最顺理成章的方向,却不是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更不是经营者仅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