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行业就业结构的现状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项的修正,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各个行业就业影响并不显著,长期中技术进步对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有负的影响,对于其它行业均有正的影响,说明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同时,有利于行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就业。因此,我国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同时要选择适应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进步与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劳动力就业而言,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演绎着一场“创造”与“摧毁”的对比竞赛。任何一次大的技术进步在淘汰一些就业岗位的同时,必然在其它相关领域创造出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本文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愚见。以期对技术进步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正确的引导,让“创造”战胜“摧毁”,从而使技术进步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角度出发,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上的挤出效应、替代作用的挤出效应和由于劳动者素质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因而技术进步在目前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型C-D函数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形成区域就业差异的长期原因。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对区域就业量的短期影响在四大经济区中又是不稳定的。因此,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点,以就业优先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方向,才是实现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纵深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河北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建立二者良好的联动机制对河北省至关重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恒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来测算河北省技术进步指数;构造最优雇佣函数来测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具有微弱的挤出效应,运用就业结构模型测算出技术进步使得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尤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随着技术进步升幅较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片面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并没有均衡考虑对就业的影响,这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文献就显得很有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研究,即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结构影响的研究;二是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纳入经济增长和政策框架中进行研究.因此,通过借鉴这些研究文献的结论和成果,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对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一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面对转型过程中技术升级的要求以及就业的压力,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就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方面给出一个简单分析,以期为正确看待当前技术进步与就业增加的矛盾提供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既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保障,也是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将引发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就业问题.针对这一就业问题,在分析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和国外的相关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然要促进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又对扩大就业有负面影响。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还需国家从宏观上调整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2.
13.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是技术外溢的渠道,它能引起技能偏向性技术改变,从而对劳动力技能产生引致需求。文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别考察在短期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长期内除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因素之外,其它关键因素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其结论为我国改善就业技能结构提出合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1—201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员工整体数量增加,在就业结构上会降低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体现了技能偏向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特征变化产生的结果。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微观到宏观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改变就业、增长、收入分配等的运行轨迹。梳理技术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深化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认识,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路径和结构效应,同时,也可以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无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步伐离不开技术进步及其所形成的巨大物质力量的推动。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对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论文主要对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实现就业增长的对策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已被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所证实。本文利用河南省1990年-2003年统计资料为样本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分析,测算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河南省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为促进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劳动生产率得到持续提高。以山东省为例,运用Shift-Share Methods实证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共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长期趋势显示,结构变迁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此外,研究也发现,相对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而分产业看,技术进步对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江苏省2003—2009年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十年间,江苏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4.3%,其中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2%,技术效率增进年均增长率为2.3%。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增长缓慢。因此,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进指数必将成为提升我省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