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两种不同的投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文章据此探寻广东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从东盟的产品市场和资源禀赋出发,分别分析了广东省在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优势产业、边际产业、资源类产业及小规模技术产业的企业对东盟国家的不同投资指向。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析这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可以解释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根据广东二十多年省内及对外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环境现状来看,促使广东企业对外投资的基本动因是推进产业结构提升、开拓市场、获取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当然,这几大动因在目前的迫切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当年全球流量的5.1%,名列全球第五位,超过了日本和英国,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的国家。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并非源于精巧的战略设计很多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者和民众往往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从战略角度加以解读,认为中国政府精巧的战略设计是重  相似文献   

4.
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吸引外资工作的前列。但近年来,广东外资到位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片面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忽视了引进的质量;预投资期准备不足;管理措施不严;市场行情变化,外商延缓投资;中方自有资金不足,令外方失去信心;外方以设备出资比例高。广东应注意外资引进的速度与质量的协调;要作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验资工作;集中精力监督外资到位率较低的行业等,以便全方位提高外资到位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为全球合作发展与治理开出的一剂中国药方。文章在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该战略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产业、企业类型及投资方式,并探索性地指出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潜在风险,以期对其规避提出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和累计额作为衡量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指标,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规模与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纵向比较发展速度快,但从横向比较发现差距甚远。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生产国际化中参与度较低。中国有必要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7.
张温 《大经贸》2000,(3):32-33
从1993年起,中国大陆连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引外资地区,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引进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1998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了0.7%,在连续5年位列世界第二后,被英国超过,退居第三。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1999年广东合同利用外资仅87.16亿美元,同比下降29.59%。自1997年以来,该省已经连续三年出现新批合同外资金额小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倒挂现象。那么,在面临即将入世的利好情况下,今年,我们吸引外资形势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浅论对外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对外投资为主的"走出去"战略正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之一。高能货币和高能资本相伴而生,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反过来又能促进中国资本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对外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研究如何利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的进一步推进,对外投资也必将规模不断扩大和领域不断深化。为使对外投资更加稳健和有效,本文就对外投资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考量因素,尤其着重对经济考量因素作简要的分析,力求使对外投资决策更全面、更正确、更有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陈茹 《大经贸》2004,(9):70-71
在兵库县,除了科龙集团曾经设立研究所外,广东就基本没有其他项目。与广东不同的是,上海企业在兵库的投资风生水起。我们希望在日本一个重要的城市再设计一个营销机构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范围看,自从2007年以来,中国向澳大利亚累计投资达到900亿美元,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澳投资不仅金额增长,在行业和地区分布上更加多元化。未来应继续推动对澳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在"一带一路"和"中澳自贸协定"效应和红利下,扩大投资,并规避投资风险和采取适当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市场先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小企业以海外专业市场为中心进行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其发展机理是首先在海外设立专业市场,然后中小企业围绕专业开展投资,最终在投资东道国形成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并促进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先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同样要注意投资区位选择和投资产业选择,要实现海外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好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并注意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郑展鹏 《商》2013,(18):63-64
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到2011年已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第六大经济体,初步奠定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国际地位。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我国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列,但与全球主要投资大国美国、英国及日本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较大差距,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实现从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林杰 《大经贸》2002,(12):30-33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罗瑞智(JOHN J.NORRIS):中国确实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国家,尤其是广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种吸引力会不断增加,这是中美两国都希望看到的。中国正在履行入世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壁垒,这对美中两国的企业都有利。事实上,中国严格执行世贸组织的准则也能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这是一种双赢。如果广东在知识产权保护、透明度、政府审批手续等方面能不断改善的话,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厂商就会认为广东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对其投资的影响。在控制了市场、资源、人口、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之后,结果显示中国对非援助与投资的关系随着援助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趋势:投向社会基础设施部门的援助会加速促进中国对非投资的增长;投向经济基础设施部门的援助对投资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与此同时,直接流向东道国生产性部门和政府的援助与中国对非投资则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稳步推进,亮点纷呈。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经济体制建设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因而缺乏有效的投资保护政策,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都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应加强战略对接,创造良好投资合作环境;落实顶层设计,提供投资合作支撑;共建合作平台,促进投资便利化;畅通投资渠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继续逆势上扬,达到688.1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日本、英国等传统投资大国①。随着投资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行业分布等问题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点。本文尝试利用2006-2010年我国对主要经济体的行业投资数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大力推行新时期、新经济、"一带一路"等战略指引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发展迅速。然而我国对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投资政策不够完善、投资决策不明晰等问题。为了促进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现有投资状况进行分析,做好行业、地区等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宇 《大经贸》2001,(6):12-15
中国是吸收外资大国,又是对外投资小国。累计吸收外资已突破3500亿美元,而累计投资仅76亿多美元。仅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0.1气我们一边鼓励企业"走出去",一边却使"障碍"让企业难以"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2-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匹配的微观数据集,采用PSM-DID方法,在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问题后,重点考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融资约束是否具有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抑制了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直接效应缓解融资约束,同时也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出口效应"等间接效应缓解融资约束,但缓解作用存在时滞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受投资东道国特征的影响,投资于OECD国家和非避税地的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