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隐含着互联网精英有意与传统金融机构划清界限、谋求监管套利、争夺话语权主导权的动机。互联网企业切入金融领域与金融业拥抱互联网,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两种不同演进路径,共同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完整业态。  相似文献   

2.
徐昆 《经济研究导刊》2014,(30):111-112
互联网金融以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优势迅速进入市场,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入手,分析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提出传统金融建立信息化金融机构与发展互联网金融门户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11)
互联网金融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全新模式的金融客户体验。伴随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学习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思维,跨界融合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实现互联网金融下服务渠道策略创新,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主要结合互联网金融带给传统金融行业的机遇和挑战,重点研讨邮储银行在服务渠道方面如何顺应调整、创新供给,积极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适应金融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要求,转变传统营业网点服务营销模式,探索实施邮储银行电子销售渠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和解决方案,从容应对发展挑战和良机。  相似文献   

4.
联网金融是由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网络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网络保险、网络理财等金融服务,其将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竞争理念,进而重塑传统金融生态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组织保障、业务发展、安全控制、技术支持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机构转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101-102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入局使中国传统金融机构逐步发生变革,新兴金融业态不断发展,中国未来金融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分别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租赁业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新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在该背景下南京未来金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模式、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现状入手,分析其发展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并提出了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等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其持续、高效、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开始蓬勃发展,其中包括了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具有普惠性、数字化和便利化等优点,和传统的银行业有着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但互联网金融又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安全性问题,需要建立起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市场利率化的逐步放开还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都给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正值新一轮改革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选择一种新型的社区金融模式成为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最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势必影响传统金融模式,过去一年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倒逼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0.
自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支付宝、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呈现出我国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趋势.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将企业的业务以及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激发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对"一行三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状况问题也引发了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研究.本文首先讨论了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必将极大地改变现有的金融生态,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对互联网金融集中主要商业模式的分析,揭示其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一直被作为业务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和着眼点,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特征着手,分析当前的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影响,并提出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来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侯梦婷 《当代经济》2016,(16):25-2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不仅对传统形式的投资理财方式造成冲击,同时也对居民金融投资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等两种金融理财特点的阐述以及相互之间的对比分析推进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深刻理解,从而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同时也借此了解到现代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投资理财所造成的冲击力,以及传统金融针对现代互联网金融盛行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以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渠道、移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扩展了交易支付、投资等多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企业在服务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大幅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覆盖面,可谓受益颇多.在此波的互联网金融热潮中得益的这部分金融企业既有P2P、第三方支付这类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有证券、银行这类传统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快节奏、搞频率、碎片化的消费习惯,使得场景成为决定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不同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机构消费场景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根据主体特征的不同,场景化消费金融主要分为传统金融机构模式、消费金融公司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本文对不同的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推导出未来场景化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在金融领域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式,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因而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应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正是通过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的虚拟金融交易平台.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将以京东金融为例,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做出分析,同时对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袁辉 《经济学家》2021,(12):52-61
后凯恩斯主义从反向因果关系和金融创新两个维度诠释了货币内生的机理和过程,但却由于把关注焦点集中于传统商业银行而受到Palley的批评,后者提出用内生金融概念取代内生货币以涵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创造.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负债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然而其流动性终究是虚拟的,离不开商业银行"真正"流动性的参与和支持.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个金融体系在带来远大于内生货币理论描述的金融弹性的同时,也导致更大的金融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从内生货币到内生金融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货币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P2P金融是在互联网普及下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随着传统金融机构因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昂,逐步撤出农村地区,其金融服务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P2P金融业务下沉农村地区,方便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在介绍P2P金融的基础上,分析了P2P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相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缓慢,少有研究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