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过度消费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旭友  向智勇 《消费经济》2005,21(4):91-93,95
文章从价值工程的视角阐释了过度消费的涵义,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心理诱因,指出过度消费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扩散的典型表现方式,进而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危害性,提出必须树立高价值消费观,遏制过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2.
张美君 《商业时代》2015,(11):12-13
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消费困境,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看似截然对立,其实质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的解读,即如何看待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大生产时代必然要求大消费。但消费又不仅仅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它还是人的社会行为,它会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还没有做好迎接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因此对消费主义的到来充满疑问。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今社会过度消费现状的分析,作者指出过度消费有悖传统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近年来兴起的协同消费是解决过度消费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作者通过对协同消费的形式进行了具体分类,得出了协同消费的本质就是对于产品本身和使用价值进行再分配(Redistributing)。此外,文章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传统3R原则已无法适应和解决过度消费现状的问题,提出了更加契合消费模式发展的4R原则。最后,文章给出了进一步实施协同消费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而是要在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即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家庭消费问题一直是北京市摆脱内需不足的一大阻力,其中城乡家庭消费数量、家庭消费结构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严格控制房价,减少住房消费的影响;加强公共消费政策的引导,尽量消除居民畸形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改善消费结构;改善分配制度,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应成为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首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成为了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作为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的潮流趋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收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和群体的特殊,其消费心理与其他消费群体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虽然经济上尚未独立,但却往往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出现很多矛盾,在消费上存在类似不理性消费或过度消费的现象。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除了对青少年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有所帮助,还能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解决消费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其消费活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网络法规知识还不够清晰。基于此,本文在进行大学生网上消费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网上消费存在的网购的依赖性增强、过度使用网络、网络法规知识匮乏三方面问题,提出了培养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合理安排网上消费活动、加强网络法规教育的三种大学生网上消费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的消费市场,紧跟时代和潮流发展,对新兴事物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的购买力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理念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年轻人存在盲目消费乃至过度消费的现象。从现实角度来说,过度消费现象会促进GDP增长,但是也导致这些年轻人出现零储蓄、负储蓄、信用卡透支消费、借贷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行为经济学来分析当下部分年轻人的过度消费问题,从消费成瘾、从众心理、有限意志力等方面分析年轻人出现过度消费状况的原因,并希望在找出原因之后可以引导当代年轻人进行有序消费。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问题后,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优先权上不断地寻求着折衷的处理方式。经济发展需要连续不间断地消费刺激,过度消费无疑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思想对于实现环境与消费的同一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川发展水平与城乡结构、炫耀性消费、消费结构、消费环境等宏观层面分析四川省消费行为可持续性问题,发现四川土地、水资源、能源利用过度,消费社会环境欠佳等环境与社会问题.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提高消费者可持续性消费行为的发生与转变的对策建议:改善其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废弃物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顿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建立可持续消费政策评估改进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王静 《商业时代》2011,(29):27-28
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消费与出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内需,消费主要部分来源于居民,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是被忽视的方面,并且有下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消费过度敏感性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过度敏感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带来了森森寒意。这次在美国引爆并迅速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性的消费危机。它源起于过度消费,次贷危机正是过度消费的表象;由于危机迅速蔓延,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更使危机雪上加霜。而与消费密切相连的零售企业,受危机影响甚深,不同企业在不利的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下各显其能,纷纷施展解数,谋求“过冬”良策。其发展策略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过度包装的主要危害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过度包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着重从消费文化视角下探讨过度包装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的过度负债消费有关,由此引起对中美消费模式的对比和思考。中关两国在思想文化、发展阶段、运作机制、开放程度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既不能学美国靠过度消费来拉动内需,也不能过度保守消费。必须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适度信用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15.
高珊  王琳 《北方经贸》2023,(2):62-64
新时代逐步提高的经济水平为消费提供更多的可能,大学生在消费主义思潮下出现了消费异化倾向。如沉迷商品的符号意义、过度追求物化享受以及产生虚假消费需要。对此,我们应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遏制消费异化倾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健康科学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的过度负债消费有关,由此引起对中美消费模式的对比和思考。中美两国在思想文化、发展阶段、运作机制、开放程度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既不能学美国靠过度消费来拉动内需,也不能过度保守消费。必须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适度信用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过度的消费模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如何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模式,体现生态文明,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核心。在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试着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强烈冲击,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关系失衡问题:在投资与消费关系上,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上,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不足;在城乡消费关系上,城市消费偏重,农村消费不足。为确保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为此,应采取降低流转税比重和中小企业税负,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完善收入差距调节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倾向,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培育新的自有投资和消费热点,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居民储蓄高达6万亿,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原因在于货币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消费有限而投资找不到出路,普通工薪阶层,因产业结构调整、公务员分流,预期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不敢消费。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投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市场松绑,消除人为的消费障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样,消费市场才能启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不同阶层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消费者同质性假设的经典消费理论解释转型期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内需不足问题存在明显局限性。分析中国不同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异质性及过度敏感性特征,对揭示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真实诱因并制定刺激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居民依据其可支配收入分为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1992—2007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各阶层居民的消费均存在过度敏感性,且过度敏感性的大小依收入高低呈"V"字型,其敏感性引致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因此,现阶段应从微观个体差异和宏观体制完善两个角度制定刺激内需的差异化政策,以矫正中国各阶层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