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峡两岸贸易热投资冷据报道,在香港的台湾经贸人士称,1995年港台之间的贸易可达260亿美元,其海峡两岸转口贸易额逾200亿美元。台湾“经济部”最近公布了199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两岸的贸易额为104.32亿美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36.8%,台...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两岸经贸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调整仍步履蹒跚。展望2007年,两岸经贸将继续扮演带动台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两岸经济关系也将步入一个竞争加剧、合作加速  相似文献   

3.
陈水扁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可概括为“政治冷、经济热”。虽然两岸始终未能摆脱政治僵局,两岸经贸却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两岸贸易与台商投资均出现大幅增长,民间往来与经贸交流出现一派热烈的景象。2000年两岸贸易出现高增长,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0533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311%,其中祖国大陆对台“出口”5040亿美元,年增长276%;自台湾“进口”25490亿美元,年增长306%,两岸贸易逆差达到20450亿美元,这也是两岸贸易逆差首次突破200亿美元,祖国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相似文献   

4.
<正>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两岸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但台商实际投资增长下滑,外移明显,台商对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两岸金融、通航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一些新的局面。就政策面观察,两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政策措施。大陆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特别是惠及岛内民众的对台经贸政策,  相似文献   

5.
两岸经贸热衍生出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本文试图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些探讨。第一阶段:呼吁阶段(1980-1990)80年代前两岸军事对峙,禁止任何往来,当时要联系只有通过香港,两岸还保持一定的间接接触。进入80年代后,祖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地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特别是与同文同种的港澳台发展经贸往来。80年代初、中期,台商投资项目少,投资金额小,投资区域尽在粤闽4个经济特区及其周围。80年代后期,台湾中小企业要赴岛外寻找“第二春”,投资项目增多,投资额增长快。至此两岸经贸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2001年11月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两岸经贸往来注入了新的制度变量。世贸组织的加入,必将有力促进两岸的经贸交往。本文以两岸经贸往来的现状为起点,进而对两岸入世对经贸体制变革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入世后两岸经贸往来的机遇与障碍。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认识ECFA实施的历史背景;如何高瞻远瞩清除障碍,改变两岸经贸不对等的现状;如何促使经贸互惠,健康稳定的增长,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这是两岸面临的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自1979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24个春秋,历经风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不仅促进了两岸各自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加深两岸经济融合,促进两岸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了WTO后,这种经贸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两岸经贸交流的回顾及现状分析在过去的20余年里,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强大干扰,但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79年海峡两岸的贸易额仅为0.78亿美元,到2002年两岸贸易额近400亿美元,与1979年相比,24年内增长了400…  相似文献   

9.
<正>两岸服务业发展概况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始于1980年代,在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经贸相互依存关系持续加深下,双方的贸易额和投资额平稳增长。尽管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双方的经贸往来仅限于制造业间的合作,而服务业间的合作长期以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然进入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步升  相似文献   

10.
10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两岸市场开放不够,相互间互补性不强,造成资金流动不足。如两岸间相互输出的主要是原材料、机械设备、零组件和初级产品或加工品。这造成了扩大两岸经贸的障碍。因此,要全面、客观认识两岸经贸中存在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解决问题,因应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T3)后,抓住机会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加入WTO,这将便于进行建设性的接触、沟通,在WTO构架下形成一致的意见,尤其是在大家所关切的通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化解不通关不入境的限制。两岸面临挑战与机遇台湾为因应人…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贸交流从无到有、由民间发起到政府推动、不断热络,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动态     
第7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 5月7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两党有关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戴淑庚  郭枫 《开放潮》2006,(4):32-32,15
近年来,两岸经贸交往日益密切,经贸投资额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全年,祖国大陆与台湾贸易总额达78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2%。其中,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是台湾在大陆进行贸易投资的重要基地。由于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2004年,台商在福建省的合同投资额累积达到139亿美元,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三大省(市)。  相似文献   

14.
<正>2004年,在两岸关系紧张 与祖国大陆采取经济宏观调控 政策的环境下,海峡两岸经贸 关系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岸贸易再次实现高速增长,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持续增 加,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度进一 步增强,但两岸"直航"与 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未有重大 突破。2005年,祖国大陆经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对台方针,从此两岸经贸往来开始逐步恢复.30年来,两岸经贸政策日趋开放,经贸关系加快发展,贸易和投资总量迅速增长.2007年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1244.8亿美元.目前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7大贸易伙伴,第9大出口市场和第5大进口来源地.投资方面,截至2007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514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7.6亿美元.两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依存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君 《中国经贸》2008,(17):24-25
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领域不断扩展,层次持续提高,两岸交流合作已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5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6月份,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了协议。这对两岸关系和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日前.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唐炜。  相似文献   

17.
华晓红 《中国经贸》2011,(11):30-31
ECFA是两岸经贸往来的里程碑,对未来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加快ECFA后续协商”是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最务实、最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讨论会气氛热烈,除来自两岸的8位演讲人外,还有20多位自由发言人争相表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台湾举行大选,国民党再度执。政后,两岸政策大幅松绑,两岸政治对立关系逐渐和缓,各界对于两岸经贸交流之正常发展寄予高度期待。然而,从美国国内引爆的次贷风暴却持续蔓延,演变成为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冲击,自2008年第三季开始逐渐扩大,特别是以美国为主要外销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体,如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等对外贸易受到的打击最为明显,两岸双边贸易受到波及,也呈现衰退的趋势。展望未来一年,两岸经贸交流发展趋势为何?是各界关注,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影响台湾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与两岸经济关系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台湾经济兴衰日渐受制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疏密。两岸经济融合加深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实现两岸对话,尤其在当前海峡上空“黑云密布”的时刻,两岸经贸已成为最重要的维系两岸和平往来的纽带、指标和重建互信的渠道。同时,两岸经贸也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台湾经济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经贸》2008,(4):60-62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对台方针.从此两岸经贸往来开始逐步恢复。30年来.两岸经贸政策日趋开放.经贸关系加快发展.贸易和投资总量迅速增长。2007年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1244.8亿美元。目前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7大贸易伙伴.第9大出口市场和第5大进口来源地。投资方面.截至2007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514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7.6亿美元。两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依存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