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成”。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成”。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有许多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其中以素有河西走廊东大门之称的乌鞘岭及山丹县境内的汉、明代长城为最。 乌鞘岭汉长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大致走向为沿庄浪河至金强河向西,北上乌鞘岭,过安远驿,出古浪峡向西。现在乌鞘岭上的汉代烽火台尚保留有座,烽火台下的段汉长城已呈土埂状,但仍明晰可辨。明长城残存下来的大约有10公里长,残高1.8~2.5米,底宽2~3米,全部夯土板筑,夯层厚12~30厘米,大多修建于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4.
若论起中国西部最辉煌的时期为何时?可能有人推举“周、奏”。但周和秦,只是以西部为根据地,比如,周之歧山、秦的咸阳,它们的重心倾向对中国东部的开发和征服。如果说汉、唐,我认为比较贴切。这两朝在稳定中原之后,其国势之强盛,有如今日“超级大国”的形势,因强大便开放开发,向西扩张。尤其唐代,连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长城也不修一尺。由于不断地向西扩张、开发、交流,一条丝绸之路便应运而生了。那才叫中国西部人的骄傲呢!坦途行多路从长安向西延伸,如网状。其在新疆境内也是三路开通,相互联网,通向非洲、欧洲。而在甘肃的河…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南面为横贯东两的祁连山脉,北面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1/2。河西走廊是完全灌溉农业区,水资  相似文献   

6.
从甘肃的武威至敦煌市,因为是黄河以西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通称河西走廊或“甘肃走廊”,长约1000公里,宽约数公里至10o多公里。马踏飞燕在97年旅游年的宣传广告上,有一个显著的画面,那就是“马踏飞燕”的造型。“马踏飞燕”,出土于河西走廊东部最大城市武威市雷台。雷台位于武威市西北郊,是用泥土堆起来的高高的台子,四周砌有围墙,台上有供神的寺庙,台四周生长着高高的古柏树。我们沿着小台阶下到墓室前,这是一座汉墓,当年此墓室中出土了300多件文物,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马踏飞燕”,以及一套铜马车。据考证,“冯踏飞燕”是…  相似文献   

7.
郭平 《发展》2001,(Z1)
一、河西走廊盆地构造河西走廊是我省内陆区主要的农业区。孔隙潜水广泛分布 ,也是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地区。由于走廊内一系列北西、北西西、近东西的大断裂和沿断裂产生的断块运动 ,新生代以来 ,走廊区强烈沉降 ,沉降中的不均一性和沿断裂的隆起 ,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构造盆地。盆地中都堆积了巨厚的半胶结———松散的山麓相、河湖相堆积 ,形成了各盆地独自的含水岩系 ,各自的补给、径流、排泄过程 ,其中有些盆地有密切的水力联系。盆地由南北系列盆地组成 ,亦称河西“多字型”构造盆地。呈北西———南东向斜列 ,以合黎山、龙首山、红崖山等为界 ,它们都具有干旱带山前倾斜平原的水文地质特有的形成分布规律 :地表水与地下水密切的转化关系 ;水化学的分带性 ;径流与蒸发相平衡。二、南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南部各盆地主要由连续分布的洪积、冲积成因的卵石、砾石组成 ,结构松散。砾径一般为 5—8cm ,中间充填砂 ,含量 5— 1 0 % ,透水性极强 ,渗透系数 1 0 0— 2 0 0m/d。向北颗粒变细 ,含砂量增大 ,以至变成砂砾层及砂层 ,渗透性亦减弱。地下水主要依靠地表水和灌溉水的补给 ,次为降水和凝结水的入渗 ,由于降雨量...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这片沙漠边缘的绿洲,因水而得以留存、发展,历史时期这一地区人们在用有限的内流河来发展农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留下了宝贵的水文化资源,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均水制度、水神崇拜等均是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 三国时明,曹魏政权对河西走廊的开发经营逊于两汉,但在河西开发史上仍占有一定地位,笔者试就此作一些探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河西地区不仅遭受中原战祸的波及,“丧乱弥久”,并且“加民夷杂处”,还备受民族间兵戎纷扰之害。“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冠抄,杀略不可胜数。”建安末,“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不久麹演又伙同张掖张进作乱,“时雍、凉诸豪皆驱略羌胡以从进等”;武威的三种胡亦在豪帅驱使下发动叛乱,以至“道路断  相似文献   

10.
韩宁霞 《发展》2006,(11):146-147
在灌区盐碱地防治过程中,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既要以水利措施为先导,又要重视农林生物措施。实践证明,水利措施是综合防治措施中的关键措施,也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所以对预防和治理盐碱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国文 《发展》2000,(2):8-8
随着河东地区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必然要向西转移,大规模开发建设河西走廊就成为培育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褚军亮 《北方经济》2010,(17):47-48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业发展对甘肃农业发展乃至"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来的开发经济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并对于今天正实施的西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钱国权 《开发研究》2007,(3):159-160,F0003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恶化的时段以西汉、唐中后期、清末、建国后大修水库期间最为迅速、剧烈。河西地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包围之中,干旱少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日照时间长,且时有大风,是荒漠化最重要的自然因素。而战争频仍、人口激增、农牧交替、上下争水、烧荒垦田、樵采放牧、大量移民、大兴水库、大钻机井、过度植树等,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历史上,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繁衍生息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主营畜牧业,间或从事农业,是河西走廊地区的主要开拓者。传说舜时,有三苗迁徒三危。三危,即今甘肃教煌县东南三十里的三危山。实际在瓜、沙、敦煌等州。商朝,西羌据河西地。《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说文解字》释:“羌,西戎牧羊人也。”所以,较古的河西牧人是“羌”。羌、姜上古同音,互相通用,羌人原为姜姓民族。居住于张掖、酒泉、敦煌一带的羌人就是姜戎,即是羌戎。羌人建立的国家为“行国,逐水草而居”,绝大多数居于山谷之间,从事畜牧业生产,牧养牦牛、羊、马、猪等。他们食肉和乳酪,饮乳浆,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甘肃省河西走廊武威市以西约有人口350余万,各城镇呈点式相间分布于沙漠、戈壁之中,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与柴达木盆地一样,被人们誉为“翰海之洲”,是甘肃省的商品粮食基地,也被列为国家近期重点农业开发区之一。该地位于祁连山北麓,呈第四纪冲洪积戈壁带地貌,海拔高度1400—2200米,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控制因素。近些年来,我国河西走廊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类活动加剧,出现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威胁到当地人群乃至动植物的正常水养供给和生态环境平衡。文章通过分析河西地区水资源现状以及保护措施中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建设性对策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  相似文献   

18.
雷定安 《开发研究》1995,(1):63-64,F003
发展河西走廊旅游业的两点建议雷定安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如何使该地旅游业能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个大的飞跃?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并参考许多专家学者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归属汉室以后,汉芏朝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郡县,移民屯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迨及唐代,对于“境控三边冲要”①屏蔽关陇的河西地区进一步实施了大规模的屯防、屯粮、屯牧之举,河西地区的农业开发遂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大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称羡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作为后工业时代的重要特征,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针对河西走廊发展的现状,应从战略角度认识信息化对河西走廊发展环境、产业成长、水资源、水生态和城乡空间结构等突出制约因素方面的重大影响,应通过信息化逐步解除河西走廊发展的瓶颈,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