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其次阐述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会计目标定位的国际趋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处于不对称的情况下,财务报表是决策者决策时所依赖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近年来许多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通过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来筹集资金,而按照现有准则对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处理,将造成财务报表账面业绩与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巨大反差,这一点在小米集团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因此为了更好地提供决策信息,本文以小米为例简要分析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目前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其分类、公允价值变动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处理进行优化探讨。  相似文献   

3.
财务报告的信息观要求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依靠充分披露提高其有用性;计量观将公允价值引入财务报告中,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倾向于运用计量观的观点对财务会计信息计量和披露。  相似文献   

4.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把会计目标作为了财务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很多学者也把会计目标作为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目前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将从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定位的影响着手分析。  相似文献   

5.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发布,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效尤。但具体会计准则却造成前后准则矛盾重重和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规范会计实务,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迫在眉睫。新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成为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会计目标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连接外部和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的导向。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地位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顺应新准则条件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我国目前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行。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日益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不断拓宽,在不久的将来决策有用观的主导地位必然随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而确立。  相似文献   

7.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财务报告基础概念逐渐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本文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介绍了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资产负债观在我国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必要性,并从构建的机构、构建的起点、构建中应考虑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协调问题,以及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方法,对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商》2015,(21)
构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明确会计目标。目前,会计目标理论有两大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由于会计目标的定位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认为企业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合体",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对会计目标定位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的会计行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项目的对应关系而言,不仅整体架构保持了一致,而且大多数项目做到了相互对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由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解释公告三部分构成,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整体架构一致.  相似文献   

11.
试论"真实与公允"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实与公允”在欧美会计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研制和评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指导思想,也是主体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的依据。研究和推广这一理念,能够引导会计信息各项质量特征的提高,推进财务报告编报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红 《中国市场》2010,(10):96-96
从利润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的实质入手,分析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理念变化,得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更科学、使我国的会计环境更优化、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与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主席莱斯利·F·塞德曼(Leslie.F.Seidman)近日在一次演讲中探讨了FASB的披露框架项目及回应了要求FASB在准则制定时扩大成本与效益分析的范围以纳入准则的"经济影响"的呼吁。塞德曼指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的许多主题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述的主题一致。FASB正与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就其各自制定披露框架的项目进行合作,以建立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公认会计原则均适用的一致框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亦表示IASB可能考虑开展涉及该领域的项目。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明确了我国“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信息观和计量观是现在财务报告的两种基本方式,由于证券市场的无效性信息观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使得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基础,正确认知这一概念十分重要。当前财务报告目标主要有两大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告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财务报告目标相互影响。最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会计领域都认同将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作为财务会计的基础和理论指导。我国在2006年修订了会计准则,不断提出要与国际准则趋同,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准则是否相当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我国是否有必要构建单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成为理论界热议的问题。为此,基于对概念框架的理解,讨论我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龚朴  王菁华 《财贸研究》2007,(1):140-144
本文在对业已存在于会计实务界和会计理论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经济实质所在,指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兼有债性、股性和转换期权三重特征的复合金融衍生工具。认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经济实质是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可转换公司债券问题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赵红强 《现代商业》2013,(5):239-239
目前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于财务报告目标表述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由于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引导和指引着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所以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决定着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信息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财经资讯     
会计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最近,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该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和紧密同步。同时,财政部还将出台包括开展宣传培训在  相似文献   

20.
谢易颖  方宇 《现代商业》2012,(20):256-257
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然而对会计目标应该是什么学术界争议颇多,目前有委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本文将从经济学研究的信息不对称视角分析会计目标产生分歧的原因,提出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定位为不同的会计目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