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MBO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国内 ,国有上市公司的MBO非常普遍 ,而在国外 ,很少有对整个公司进行MBO操作。通过对比国内外MBO的差异 ,分析国有上市公司的MBO的弊端 ,寻求国有上市公司MBO背后的原因并就国资委的成立对遏制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粤美的作为我国第一家实施MBO的国有上市公司,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MBO成为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粤美的为例,对我国的国有企业MBO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卿智群  范芳文 《商业研究》2004,(20):138-140
MBO(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掀起热潮,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非流通股占比例大(约占65%)等特殊性,所以目前在上市公司推行MBO会造成严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使全流通问题更加尖锐。根据我国经济政策、中小企业的特点、MBO的优点,目前MBO适合在非上市中小企业推行,同时应在通过公开信息,引入竞争机制确保MBO价格的合理,重视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MBO9种模式     
《新财富》2004,(9):62-70
2000年春天,围绕“胜利股份”(000407)的一场收购和反收购行动,使其管理层意识到了控制权的重要性,由此拉开了MBO序幕。2002年,“胜利股份”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高速顺利完成MBO,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颁布之后首次获批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案。其MB0操作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步。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渠道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借鉴国外的融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了目前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所涉及的融资方式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MBO融资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MBO暗流涌动     
陈新 《上海商业》2003,(6):46-49
中国证券业协会战略发展部副主任巴曙松曾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国MBO的诸多环节存在五种特定的风险因素,即行政风险、定价风险、融资与分红风险、运作风险.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风险。巴曙松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通过某些操作使得上市公司净值下跌,压低收购价格,再通过调账使公司盈利,并通过分红缓解收购带来的资金压力。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MBO过程中最大障碍就是低价购买国有股,然后高价套现”。他认为,在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应终止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以MBO的方式向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转让,以免给全流通问题的解决设置新的障碍。目前上市公司MBO的股权转让价格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价转让普遍。已有的MBO大多以融资的方式进行。另外,实施效果普遍未显现出来,有的公司业绩还出现明显滑坡。今年以来己鲜见有关MB0公告。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实施MB0,暴露出来的问题己日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1-2002年17家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MBO当年和后一年有所上升,但在MBO后两年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在目前,由于我国MBO运行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尚不成熟和不完善,上市公司MBO还须慎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上市公司MBO,以使上市公司MBO后的经营绩效能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新规定体现了一个"堵"字,却没有实际操作性,国企MBO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向为市场高度敏感的国企MBO终于走入阳光地带。4月14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国有企业MBO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产权可以探索向管理层转让,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根据相关规定,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划分标准为:销售收入除零售业企业、住宿和餐饮业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管理层收购MBO在民营经济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国有企业、国有股权改革理论上,通过MBO是实现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并不像理论那么简单。譬如,股权定价问题就是MBO操作的难点。定价问题是经济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得失。西方国家MBO参与收购定价的主要是经理层、目标企业股东和MBO中介机构三方,MBO定价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中国在MBO定价时却表现得较为复杂,尤其是关于如何合理确定转让价格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建立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股价的核定是MBO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MBO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它实为一种杠杆收购,指公司管理层在实施收购后拥有企业大量的股权,成为实质控制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我国在2002年掀起了一股MBO热潮,根据《财经时报》的统计,到2002年12月份有近20家中国上市公司部分已实施或正在实施MBO项目,如深方大、粤美的、电广传媒、胜利股份等等,而包括非上市公司在内则有上百家企业。本文着重讨论MBO实施的一些财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上市公司MBO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是当今中国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是目前国有资产退出方式的又一新尝试。在中国上市公司MBO中选取了 7家典型性样本公司 ,并从转让方式、定价、资金来源、业绩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结合国外相关实践进行对比探讨 ,指出中国的MBO与国外盛行的MBO有着本质区别 ,因相应配套环境与措施的不健全 ,上市公司应慎行MBO ,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MBO。  相似文献   

12.
我国管理层融资收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管理层融资收购(MBO)是我国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实施MBO对促进我国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着重要意义。在MBO过程中,必须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使得MBO有法可依,并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解决收购中的融资、所需要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绪军 《北方经贸》2005,(2):111-112
MBO (ManagementBuy -outs管理层收购 )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实现所有权收益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上市公司MBO实施过程中 ,在收购主体、资金来源、收购价格、对收购行为的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应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商界名家》2005,(2):65-66
2003年1至8月底,上市公司披露进行MBO的只有全兴股份一家:而到2004年底,已披露进行MBO的也不过30家。可事实上呢?据业界估计,上市公司通过MBO达到管理层控股的亦已超过百家,只是由于不能、不愿或不必要的背景因素而未完全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5.
国外的MBO融资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我国自2001年粤美的首开上市公司MBO之先河至今,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实施MBO,甚至还有更多公司跃跃欲试。然而由于我国对MBO的研究不深入,还未形成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MBO融资模式。因此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有必要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一些先进公司的MBO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MBO融资行为。本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比分析国内外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第二部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方式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最终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总结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述了国内外MBO融资问题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现状进行总结概括,提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瓶颈的对策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层提供合法的资金来源;加强MBO中的融资方式创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风险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7.
黎凯 《商业研究》2006,(23):127-129
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MBO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MBO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MBO的许多环节中存在各种问题。分析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曲线MBO中的代理作用,其实质是逃避政府对MBO的监管,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最终顺利实现MBO。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绩效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8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的三十家公司为样本,选用七类十七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综合绩效变化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文章同时还对其成因作了定性分析,并得出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新型交购手段,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MBO的特点及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国有公司借MBO如火如荼的产权改革大潮中,华晨确实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案例。这个曾经的MBO先驱,在仰融案中管理层MBO计划被叫停后,阴差阳错保留了国有控股公司身份,但抛股风波背后的监管难题为华展的逆MBO发展路径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